初冬,闽东海风轻拂,一场诗歌交流盛会拉开序幕。
11月29日,由《诗刊社》、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等单位举办的第十五届“青春回眸”诗歌交流会在宁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围绕个人创作体会、闽派诗歌、海洋诗歌等话题展开讨论。
心灵在此交汇,思想于此碰撞。
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叶玉琳回首过去,难掩激动。1993年,叶玉琳的诗作《大地的女儿》在《诗刊社》发表,这不仅是她个人诗歌生涯的起点,也是她命运的转折点。
她说,诗歌为她带来了好运,也为她的人生铺设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诗意之路。从乡村女孩成长为诗人的历程,本身就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则从海洋文化对诗歌的影响谈了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内陆的山川湖泊,海洋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一种更为广阔、深邃、神秘的气质。这种气质深深吸引着诗人,成为创作的源泉。
与会者纷纷赞同,对诗歌与海洋的结合表达了高度的认同和期待。
宁德,这座位于福建东北部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海洋文化。宁德人民海边劳作的生活,正是诗意的源泉。海洋诗歌的创作,是对这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诗人们回忆起前一日参观三都澳的美丽风景。碧波万顷的海面,波光粼粼,海鸥翱翔,渔船点缀其间。
与海南的热带风情不同,宁德的海更多地承载着渔民的汗水与希望。渔排上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现了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每一处波澜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与诗意。
多位嘉宾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捕捉海洋的细微之处至关重要。海洋诗歌不应停留在景观描绘上,而应成为一种语言,一种能够传达海洋精神和文化的语言,运用它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考。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奖者汤养宗出生在宁德这片土地上,对海洋文化的魅力特别有感受。他认为,诗歌是时代的镜子,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反映社会的变迁与民族精神的底色。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诗歌成为记录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传递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耿占春从学术角度提出,诗歌活动对于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如青春诗会等活动,不仅为青年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为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李赛表示,优秀的作品应忠实于作者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避免任何形式上的矫揉造作。诗人最高的追求不仅仅是在当代获得认可,而是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
针对近年来兴起的各种诗歌流派,有诗人表示,虽然这些新尝试为现代汉语诗歌注入了活力,但它们是否能够在更加严格的文学史标准下站稳脚跟,仍需时间检验。
绽放光芒,照亮心灵,激发想象。这场关于诗歌的对话,如同海浪一般,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未来的日子里,在闽东,诗歌与海洋的交响曲将继续奏响。将有更多的诗歌创作,像海洋一样,宽广、深邃、充满力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