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情况的报告(书面)》,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的重点发力方向。其中,北京将坚持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平原新城有序承接同步发力,持续加大对于平原新城的政策投放和实施力度。城市副中心也将积极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企二三级公司落户,加快第二批市属国企迁入前期工作,培育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建设国际消费体验区。
北京将打造若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2·26”重要讲话十周年,全市持之以恒推动总体规划实施,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报告指出,本市深入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不断完善首都规划体系建设。加强政治中心建设空间保障,长安街沿线政务功能布局持续优化。中轴线申遗圆满成功,北京历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常住人口规模保持总体平稳,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减量,有序推动战略留白用地布局优化和实地留白,城市更新路径不断完善。高效推进“23·7”极端强降雨灾后恢复重建,首都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持续提升。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下阶段重点工作有哪些?报告指出,本市将不断强化首都功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综合施策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坚持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平原新城有序承接同步发力,持续加大对于平原新城的政策投放和实施力度。推进地下空间立法,编制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发挥空间协同规划统筹作用,纵深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编制报批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深入实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打造若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民生方面,继续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城市精细化治理。针对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上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需求,进一步推广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
副中心持续推进相关重点项目建设
报告指出,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不断深化,北京市四套班子及市级部门近3.2万名人员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第一批6家市属国企加快建设,北投大厦建成投用,第二批市属国企总部搬迁方案也基本确定。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要素加速集聚,环球主题公园逐步打造成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
城市框架有序拉开。城市副中心落实规划管控要求,深化一带一轴交汇处滨河岸线区域统筹研究,完成大运河5A级景区创建,成功举办国际运河文化节、城市副中心马拉松等品牌活动。实现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盾构隧道双线贯通,同步规划设计高线公园,缝合两侧城市功能。城市绿心活力持续提升,三大文化设施精彩亮相。轨道线网进一步织密,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地铁6号线南延开工。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开始招生,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全面开诊,潞城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投入运营。
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也已清晰在列。未来,城市副中心将深化完善承接疏解体制机制,积极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企二三级公司落户,加快第二批市属国企迁入前期工作,强化高端产业资源精准引入,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建设国际消费体验区。
为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在交通领域,将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平谷线、M6线南延工程建设。实施综合交通一体化提升规划,持续推进骨干路网实施,成片推动道路微循环,加强副中心站、三大文化建筑等重点地区交通建设治理。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产业合作交流,深化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推进石小路等跨界道路建设。
“轨道上的京津冀”已初步建成
交通方面,随着城市对外交通联系不断加强,京津冀一体化加速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京哈高铁京承段、京滨、京唐城际相继建成投用。铁路客运枢纽建设按计划推进,城市副中心综合客运枢纽计划2025年启用。
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持续推动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利用京广高铁、京九铁路等开行涿州、固安等地早晚高峰通勤列车。2023年全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27条,运营里程达到836公里。1号线与八通线、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行,6号线实现高峰开行大站快车,既有线网运力和速度大幅提高。轨道公交“两网融合”水平逐步提升,丰富通学通医通游等多样化公交服务,线路达到352条。
未来,本市将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跨区域出行便利性,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东六环入地改造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完善骨干交通网,支撑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持续推动安立路、北清路等快速化改造。着力优化出行结构,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加快推动轨道公交“两网融合”,持续优化公交专用道施划和使用政策,完善慢行系统,提升绿色出行体验。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站城融合的轨道微中心。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