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长江“食堂”办得好 江豚候鸟共“约饭”

深读|长江“食堂”办得好 江豚候鸟共“约饭”
2024年11月29日 17:29 南京广播网

江面波光粼粼,江豚顶着黑黝黝的圆脑袋,偶尔出来换个气。秋冬季是最佳观豚季,邂逅长江南京段“微笑天使”的好机会来了!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风向标物种,其生活圈是长江大保护的极好观察视角。“野生江豚出现的时间、地点都不确定,每次不期而遇都是惊喜无限。”生态摄影爱好者、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志愿者魏长健说,10余年前,见到江豚一度成为奢望;如今,不仅秋冬,一年四季都会邂逅江豚,南京长江段江豚几乎天天见。

江豚跃出水面魏长健摄
江豚跃出水面魏长健摄江豚跃出水面魏长健摄

家门口可“追豚”,观测点密布长江边

亲见“母子豚”一同跃出江面那一刻,大学生志愿监测员路诗韵为之一振:“它们轻轻一跃,好像触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就是长江大保护的一个小小具象吧!”

11月16日,作为南京江豚保护月的项目之一,“同步观测,全民寻豚”活动在长江南京段12个点位同步进行,吸引200多名志愿监测员参与。

12个观测点密布于长江两侧,西起江宁区的长江入苏第一洲新济洲,东至栖霞区的龙潭滨江,途经建邺区江心洲、鱼嘴湿地公园,鼓楼区欢乐舞台、长江微笑驿站,江北新区闻涛广场等地。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介绍,这是南京第3年举行全民寻豚活动,观赏到江豚的频次、地点逐年增加。此次新增设的龙潭滨江观测点记录到江豚六七头次,说明长江南京段江豚活跃地点在扩散。

站在南京鼓楼滨江,眺望对岸江中潜洲,邂逅江豚的概率较高——这个江段稳定生活着20多头江豚。几乎每天都有人到此,拿着“长枪短炮”专业摄影器材拍摄。

南京有220余名摄影“大拿”担任江豚观察志愿者,其中包括高校摄影专业老师、媒体从业者、江豚研究者等,他们镜头里的江豚画面越来越丰富。

“初冬,这3只小江豚常常聚在一起,非常活跃,不远处还有3只成年江豚。玩累了,小江豚分头回去贴着妈妈吮吸母乳,看起来与人类‘遛娃’没什么差别。”今年6月至11月,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园江边,魏长健孜孜不倦观察3只小江豚的成长过程,江豚幼崽数量之众、距离人类之近,为以往少有。

江豚在“用膳”孟凯摄江豚在“用膳”孟凯摄

2014年,长江中下游第8个就地保护豚类自然保护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江豚,南京‘天地水’齐发力。”该保护区主要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国内首创应用“水上—水下—岸线”监测体系,健全完善首个长江干流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实现重点水域江豚的有效救护与精准监测。

如今,保护区江豚监测救护用上智慧化手段——2019年开始研发的“5G无人机+声呐联动”智慧监测管理体系。声呐监测设备日均获取江豚声呐信号千余次、无人机自动巡护日均监测江豚30余头次、岸线日均监测江豚35头次左右……该体系基于江豚声呐信号侦测,结合专业无人机自动巡航,及时获取江豚影像,辅助准确识别江豚数量和位置,更快完成危险预警。

有了人类的精心守护,江豚家庭日渐兴旺。南通五山地区江水中,“母子豚”、“阖家欢”、江豚群频现;长江扬州段,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30头增至目前的35至40头;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西江边,11月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江豚拜浪欢,候鸟翩跹飞。

三年“抱”两崽,江豚一家欢

南京鼓楼滨江,大中小3头江豚并肩畅游江水中。体型最大的江豚体长约1.7米,最小的江豚身形细长,体长不足大江豚的三分之一,不时紧贴着大江豚。从镜头里可以看到,这是小江豚在吃奶。

“我连续1个多月观察它们一家。今年6月,最小的江豚出生,大一点的江豚前年出生,大约两岁了,体型最大的是它们的妈妈。”魏长健手不离长焦镜头快门。过去三四年,一有时间他就蹲守江边,一年中少说有约300天用于“追豚”。

江豚妊娠期一般是11至12个月,且一胎只有一个宝宝。小江豚出生后,半年内主要靠母乳喂养,半年后会跟随母亲学习捕食。一般来说,幼体江豚和母亲生活两三年甚至更久。

“江豚正常情况下3年能生两胎,所以理论上一个妈妈带两个幼崽是可能的,但这需要比较理想的繁殖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作支撑。”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说,江豚能否成功受孕、幼崽能否存活,受到环境质量的好坏、种群内是否有适龄配偶、人类是否有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

“江豚妈妈3年‘抱’两崽,说明它对家园很满意。”魏长健一脸宠溺地看着镜头中的江豚一家。最小的江豚最活跃,喷水、旋转跳跃出水面更频繁。

刚出生的小江豚,潜水时间仅约20秒。到11月底,这头约5个月大的小江豚肺功能逐步发育,最长潜水时间可达90秒,能基本与妈妈同步跳跃。到12月底,这头小江豚该会断奶,习得独自捕鱼、躲避障碍等技能了。

这幅“江豚一家欢”的画面将越来越常见。2024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调查情况显示,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共观测到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数量较2022年本底资源调查结果的62头增长4.8%。调查还观测到母子豚9次,说明保护区江豚种群发展潜力良好。此次调查范围覆盖保护区全域及附近水域(含洲滩),保护区岸线长度约占长江南京段的六分之一,全长44.8公里。

保护区内,尤以紧邻长江原生态沙洲梅子洲和潜洲交界处的鼓楼滨江江豚数量居多。这里是长江段鱼类重要越冬场和索饵场,能给江豚等野生动物提供充足食物。哺乳期的江豚妈妈每天需要至少6斤食物,鼓楼滨江成为江豚育崽的理想栖居地。

候鸟翩跹至,“搭伙”江豚江渚上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清朝诗人薛时雨在《临江仙》中写道。

江豚在长江中跳跃捕食,“沙鸟”鸬鹚在一旁悠然自得地捕鱼——秋冬季的南京滨江,“江豚+鸬鹚”这对捕鱼“搭子”携手过上幸福生活。

最近,大量鸬鹚从北方迁飞至南京过冬,江岸边最多栖息着两三百只鸬鹚。站在岸边的市民感慨:“这么多鸬鹚,早些年很难见到。”

江豚的“饭搭子”还有黑鸢、白鹭、金腰燕等鸟类。其中,要数黑鸢与江豚“约饭”频次高。黑鸢不似鸬鹚、白鹭,捕鱼时不能入水,只能猎捕水面上的鱼类,更依赖江豚捕鱼。水中,江豚追击鱼群,驱逐鱼接近水面;空中,黑鸢一个俯冲,鹰爪紧握住猎物。

江豚和黑鸢同框韦晔摄江豚和黑鸢同框韦晔摄

“猎手”上下夹击,鱼群慌不择路。江豚学习能力很强,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人类3至5岁幼童,知道怎么捕鱼更省力。它们甚至学会跟在巡航船后面,追逐浪花,捕捉被船只扰乱的鱼群。

魏长健向记者分享拍摄江豚小技巧:清晨至中午之前、下午临近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拍摄到江豚的概率更大。在这些时间段里,循着空中翱翔的鸟类、江中跳出水面的小鱼、江中巡航而过的船只,拍到心仪的“江豚大片”可能性更高。

长江南京段江豚捕鱼“搭子”种类多、数量繁,得益于“食堂”办得好。清退租赁企业、拆除厂房、退二进三……目前,南京长江生态岸线比例已超八成。2016年以来,南京累计修复各类湿地2.2万多亩,其中沿江湿地占一半、达1.1万多亩。近年来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南京已累计记录到3672个物种,其中记录鸟类334种,比2016年的历史记录多46种。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第4年,8月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显示,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看来,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从捕鱼“搭子”中,能一窥南京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正在不断提升。

记者随笔:有温度的城市永葆敬畏心

对生态环境质量、对古建筑古城墙、对关乎人民幸福生活之事……南京永葆敬畏之心。3100多年建城史里,南京人一直与江豚为“友邻”。这座有温度的城市,一直用自己的努力,为长江物种留存空间。

敬畏自然,体现在“有温度工程”的设计方案上。2019年南京修改锦文路过江通道方案,让桥梁避开江豚保护核心区,并取消江中桥塔,少建一个桥墩,尽可能少侵入江豚家园。南京的建宁西路过江通道、长江五桥、地铁四号线北延等多个过江通道建设项目,也都进行过对江豚保护区的影响论证,更好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敬畏自然,也体现在954.7万南京常住人口身上。今年秋冬,记者数次走进南京鼓楼滨江,见到的都是关注江豚生存状况的居民,未见与江豚等野生动物夺食的钓鱼人,甚至也未见用摄影摄像类无人机追拍江豚的所谓生态摄影爱好者。一问方知,原来拍摄用无人机会严重干扰江豚生活,尤其可能令声呐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的小江豚失去方向感,这样的科普知识已广为人知。

敬畏自然,更体现在江苏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齐头并进,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好绿水青山。江苏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中最小,环境质量受外源影响较大,因此这份“江豚天天见”的与“邻”友善成绩单,更加弥足珍贵。这份成绩的受益者不仅是江豚等野生动物,也是人类本身,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谁又能拒绝得了一个临江亲江、可赏江豚的宜居城乡环境!

【责任编辑:李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江豚 南京市 长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