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闫坤 周旭海
近年来,部分西方媒体和智库持续对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展开负面报道,甚至在舆论上制造污名化言论抹黑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种论调是将短期内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波动视作外商大批撤离中国的表现,炒作“外资撤离中国论”,渲染中国经济出现结构性问题和风险。另一种论调是将中国基于事实依法实施的举措视作刻意打压外商经营的体现,炒作“中国打压外资论”,宣称中国对外开放出现停滞或倒退。这些说法缺乏相应的依据,并带有特定的政治或经济动机。
一方面,在世界各国吸引外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由于综合优势的凸显而保持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向来重视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现阶段正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西方媒体和智库高度关注中国吸引外资形势的潜在意识是,西方国家依然希望在保持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从中国经济发展中持续受益。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外资接受国之一。外商在华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对于绝大多数在华外资企业而言,其迫切需要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中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厘清事实:吸引外资量稳质升
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规模超大、供应链配套完备、社会大局稳定、人力资源丰富等综合优势不断凸显,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创造了良好条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24》显示,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下降2%,降至1.3万亿美元,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下降了7%。若除去外资中转地的影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连续第二年降幅超过10%。尽管2023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中国仍稳居全球第二大外资接受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占全球比重高达12.3%,连续第四年超过10%。《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4》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达1632.5亿美元,吸引外资总体规模处于历史第三高位。从外商投资行业看,2023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从外资来源地看,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84.1%、81%、31.5%、21.4%、17.1%。
今年以来,在全球跨国投资持续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克服多重困难,实现稳中提质。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超5800亿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均处于相对高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保持活跃,去年以来,中国新设外资企业增长态势延续。今年前8个月,新设外资企业近3.7万家,同比增长11.5%。同时,中国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前8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21.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比重达12.4%,较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此外,中国外资来源地不断多元化。今年前8个月,新加坡、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1.6%、5.4%。
在华经营成绩亮眼是外资企业持续看好在华投资前景的底气。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测算,近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为9%,远高于欧美投资收益率约3%,并高于全球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以及一系列政策效能逐步释放,外资企业扩大在华投资的信心持续稳定。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未来3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排名由去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且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列榜首。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今年9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也显示,72%的受访美资企业预计其今年在华业务的利润率达到或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该比例与去年持平,且80%的受访美资企业计划将今年在中国创造的利润用于再投资。
把握主线: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制度型开放作为实践主线,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提供了广阔空间。2020年,中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付诸实施。该投资法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纳入法律法规,对外资企业保护作出明确规范,标志着中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迈出关键一步。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今年上半年,中国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1039.6亿元,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20.8%的外商投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6年来,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速达36.1%,新设外资企业以每年65%的增幅持续增长。现阶段,中国正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聚焦若干重点领域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例如,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在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方面,放宽相关外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其随行配偶和家属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在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方面,允许真实合规的、与外国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所有转移可自由汇入、汇出且无迟延。
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路径。
2023年,中国在自贸协定谈判和签署方面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新签协定达到4个。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约占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中国商务部推动实施了与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塞尔维亚的3个自贸协定,签署了与洪都拉斯的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实质性完成了与秘鲁的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正式启动了与萨尔瓦多的自贸协定谈判和与新西兰的自贸协定负面清单谈判。在自贸“朋友圈”扩大的同时,自贸协定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标准合作、贸易单证数字化等新内容逐步纳入在签、在谈的自贸协定。未来中国还将继续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更多有意愿的贸易伙伴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
今年9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在制造业竞争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焦点的当下,发展中国家对制造业实施外资准入限制十分普遍,部分发达经济体尽管表面上放开制造业外资准入,但却以国家安全为名义不断加强外资审查,收紧外资准入政策。中国的这一举措彰显了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实力,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实施内外资一致管理,切实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增强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
展望未来:扩大开放带来投资新机遇
中国正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增强传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由此为相关外资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增长点。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资企业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领域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从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培训支持、供应链整合等方面深度参与。在中国制造业迈向工业4.0的过程中,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均有各自的数字化需求,丰富的应用场景给拥有数字技术的外资企业摊薄研发成本和孵化创新成果带来了便利。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速吸引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优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外国投资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仍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机会,中国本土财富管理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政府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给相关外资企业选择中国、扎根中国注入了强心剂,外资企业可在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发掘投资新机遇,从而在全球绿色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外资企业高度关注全会各项部署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众多跨国公司高管来华考察投资环境、洽谈业务合作、对接相关部门。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团访华,访问团阵容庞大,包括美光、高盛、苹果、波音等多家美国知名跨国公司高管。今年9月,以“投资链接世界”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召开,吸引了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18个国际组织、1000多个境内外政府机构及工商企业团组、近8万名客商参展参会。近期,中国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陆续推出使其作为优质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再度跃上新台阶,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多家外资机构发声看好中国资产,外资企业深耕中国的意愿愈发浓烈。中国欢迎更多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致力于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助推其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和机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