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睡虎地西汉简牍(壹)·质日》书封。
1975年底,湖北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大量竹简,震动中外学界。这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秦简,历史学家马雍视其为“意想不到的大幸”。31年后,距此墓仅70米的西汉小型竖穴土坑墓中,再现大量简牍,可谓又一富有传奇色彩的发现。
两次发掘的部分精品眼下正在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的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陈列,同场亮相的还有图书《睡虎地西汉简牍(壹)·质日》。它由中西书局出版,著录从文帝前元十年(前170年)至后元七年(前157年)“越人”记写的14个年份的《质日》,让人们对西汉前期地方行政的运作和中国早期基层官吏的个体生活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睡虎地西汉简牍》将以8卷本形式,收录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的以简牍为主的全部资料。继首卷面世后,第二卷将著录216枚算术简,预计明年出版。这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好的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算术文献,对认识秦汉时期的算术科学具有重要价值。
质日在传世典籍中了无踪迹
云梦县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是该省面积最小的县,却是文物大县,被誉为“简牍之乡”。
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的墓主是名叫“越人”的地方小吏,出土简牍共有2000多枚。简牍出土时置于竹笥内,大部分较为完整,并保持着原始的位置关系,字迹清晰,入葬年代约在文景之交。睡虎地汉简是近年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其资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可与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相比肩,对秦汉史,特别是西汉早期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很早就关注到这批汉简,并向整理团队表达了合作诚意。”《睡虎地西汉简牍》编辑田颖说,上海是业界公认的简帛文献出版高地。中西书局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已经和正在陆续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肩水金关汉简》《悬泉汉简》《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等一批重量级简牍文献,在学界拥有良好的口碑,“双方一拍即合。”
《睡虎地西汉简牍(壹)·质日》收录的质日简册是睡虎地77号汉墓出土简牍的大宗,完整和大致完好的718枚,残片1700余枚。全书由前言、凡例、释文与注释、原大及放大彩色图版组成。整理小组综合利用竹简形制、茬口、编绳痕迹、刻划线、书手笔迹及空白简等要素,扎实做好竹简缀合和册书复原,并细致研判质日年代。
何为质日?“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陈伟介绍,质日在传世典籍中了无踪迹,通过简牍才知,乃是秦至西汉时期一种流行的文献形式,通常是以一年的历表为基础,记写公私事务,类似今天的日志、日记。
汉代小吏连续14年的记录
这些2000多年前的“日记”为何重要?陈伟说,“越人”所记写的质日,包含连续14年的记录,是迄今所见秦汉质日跨度最长、年份最多的一次发现,数量超过目前所见其他六批质日共九篇的总和。
这批质日的记事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大多是公务,也有一部分私人事务,如记载父、母和翠的事情;在记写一年中各月大小和各日干支之外,还往往记有腊(或作“可腊”)、出种、三伏等时令。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可以复原当时的历法、时令,了解“越人”及其同事、家人的事迹,研究乡亭、户算等重要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孙闻博表示,研究秦汉地方行政,多据史志政书、法律文献、行政文书,偏重在“制”。随葬质日有所不同,从官吏视角揭示地方行政运作的实态,偏重在“人”。对于“越人”这样的地方小吏,传统史料中记载很少,他们的个人生活和日常工作,我们过去往往无从得知,质日之类材料的发现与整理研究,为此开启了一扇新窗。
经过整理和初步研究,睡虎地汉简中还有保存完好的算术和律典、关于黄河漕运的司法文书等,为出土汉代简牍所仅见,尤其珍贵,是研究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的重要第一手资料。据透露,中西书局正与整理研究团队联手,加快推进《睡虎地西汉简牍》第二卷、第三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通过《出土文献》期刊和电子书数据库等数字化平台建设,搭建更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简牍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意义。“加快简牍文献整理研究成果的出版、利用,助力学界解开诸多历史谜团,让人们在探寻中华文明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上海出版人责无旁贷。”中西书局相关负责人说。
李婷
(《2000多年前的“日记”因何重要》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