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4年11月13日,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逝世,享年92岁。他的长子谷川贤作在社交媒体发文说,虽然因为演出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妹妹志野告诉他父亲走得很安详。
不论在谷川俊太郎的诗歌还是绘本创作中,“死亡”与“活着”一直都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在18到19岁间,谷川俊太郎就开始在他的诗歌《奈郎》中品味生与死的滋味。
十几岁的我 什么都没想就写了诗
谷川俊太郎的第一部诗集是《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出版时他才21岁。其中有一首名为《奈郎》的诗:
人到底能感受多少回夏天
奈郎
夏天就要来临
但这不是你在的夏天
是另外的夏天
是完全不同的夏天
——《奈郎——给被爱的小狗》,田原/译,选自《谷川的诗》
这是谷川俊太郎最早的诗作之一,大约写在18到19岁间。奈郎是他邻居家的小狗,活到两岁时死去,夏天来临时,他不免想,这是年幼的小狗曾感触过的夏天,也是死去的小狗无法再感受的崭新的夏天。尽管自己还可以感受许多个夏天,但世界上也总有许多和自己无关的夏天。
死和生这些词语,自小就在谷川俊太郎脑海里打转。他还能想起,小时候大人对他说“你能活着,都要感谢你的外祖父”。因为父母感情极好,即使到了三十多岁,也不愿意让孩子插足夫妻感情,外祖父坚持,这个后来被取名为俊太郎的胎儿才降生。不过,比起自己的死,年少时谷川俊太郎更担心母亲的死,常常在半夜轻轻拉开障子门,确认母亲还有气息。
谷川俊太郎很喜欢母亲多喜子,喜欢到坦然承认自己有恋母情结。他的母亲是议员的女儿,大家闺秀,但也有玩世不恭的一面,喜欢喝酒,甚至会偷喝学校教堂里的酒。她不唠叨,给了孩子120%的爱,又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娇惯这个独生子,谷川俊太郎若是想出门做点什么不安全的事,也尽可以去做。
父亲彻三也不令人讨厌。他是法政大学的哲学教授,后来还被选任为法政大学校长。于谷川俊太郎来说,父亲是相对疏远的存在,大部分时间待在檐廊一头一间独立的和室,忙着他的工作,有时候因为工作无法完成,发出“哇——”的大叫,吃到不喜欢的夹馅面包时,也大叫“这种东西是最最最难吃的”。
这个家庭富裕、安定,没有什么需要谷川俊太郎忧心,也没有什么需要他反抗,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成了性格温吞的少年。
在学校时情况很不一样。谷川俊太郎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没有称得上朋友的关系。读高中后,谷川俊太郎的厌校情绪更深。父母接受了他不再读大学的决定,但也询问他未来的打算。于是谷川俊太郎递上了自己写在笔记本里的诗。这些诗经过父亲彻三的手,到了彻三的友人、诗人三好达治手中。三好达治被这些写在笔记本上的诗歌深深吸引,他把谷川俊太郎称作“意想不到的,来自远方的少年”,把这些诗作推荐到了《文学界》。这便是谷川俊太郎诗人之旅的开始。
他的出现,的确是意想不到的。诗人不是谷川俊太郎写诗的目标,写诗只是“如何靠自己生存于世”这个问题的答案。回顾年少时的创作,他说:
十几岁的我什么都没想就写了诗
因为喜欢云所以写了喜欢云
被音乐打动时我就把它翻译成语言
没在乎过是否是诗
有些语言的关联是不是诗
这种事人随便决定就好了
——《我是谷川》,田原/译,选自《谷川的诗》
他没有要成为大诗人的野心,虽然偶尔会有“能不能赚足生计”的焦虑。他很擅长让灵魂回到幼年期,绘本《一年级》假拟一年级小朋友的口吻写童诗,抱怨“无聊死了/数数无聊死了/因为数字没完没了嘛 无聊死了/吃饭无聊死了/因为很快就拉粑粑了嘛”。虽是假拟,却能让读者忍不住翻回封面确认是“谷川俊太郎/著”,还是“谷川俊太郎/编”。
九十年间,反刍“现在”和生死
谷川俊太郎总觉得自己不擅长写绘本故事,他把自己的绘本称作“认知绘本”。当然,他的作品和如今市场上所谓的认知绘本全然不同,他不会按着孩子们的手指,教他们这是某物,那是某物,而是感触了事物的灵魂之后,再把这种近乎哲学、心灵的感受写成绘本,邀请孩子们自行感触。
面对“活着”这个词,他想到了一个又一个“现在”。
活着
就是现在活着
是口渴
是感觉叶间漏下的阳光刺眼
是突然想起一段旋律
是打喷嚏
是和你手牵手
活着
就是现在活着
是迷你裙
是天文馆
是约翰·施特劳斯
是毕加索
是阿尔卑斯山
……
——《活着》,刘洋 郑京华/译
冈本义朗把绘本场景设置在盛夏,热闹的公园,一块一块渐渐被啃完的西瓜,汗水,浇花喷头射出的彩虹,极具生命力。但与这些瞬间对比鲜明,绘本第一页画的是:死去的蝉。这或许取材自谷川俊太郎写于25岁时的另一首同名诗:
活着
六月的百合花让我活着
死去的鱼让我活着
被淋湿的幼犬
和那天的晚霞让我活着
——《活着》,田原/译,选自《谷川的诗》
在“死”的对比下,谷川俊太郎更确切地意识到了“现在”,意识到“现在”,才懂得“活着”或者是说“生”的意义。最早期因邻居家死去小狗而写的《奈郎》,也隐含着同样的意味。从少年长到中年、老年,谷川俊太郎所关心的东西、他内心的气质,没有太大的改变,总是在琢磨现在、生、死。
2018年,谷川俊太郎和插画师Noritake合作出版了《和平与战争》。他选用了几个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事物或时刻,对比它们在和平时和战争时的模样。
和平时的工具,是笔与纸,战争时的工具,是枪和子弹;和平时的母亲,和孩子共读绘本,战争时的母亲,抱着孩子,表情警惕;和平时的夜晚,是一家三口安然入眠,战争时的夜晚,是整整一页的漆黑。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孩子,敌人的孩子,长得一样;我们的日出,敌国的日出,也是同一场……这本绘本没有形容词,没有感慨,画面极简,却让读者胆战心惊,看见此刻的珍贵,以及战争和死的恐惧。
开始了,再见
2011年对居住在日本的人来说,是难熬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3·11大地震,是日本现代地震观测记录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地震,地震与随之而来的海啸一起致使上万人遇难,幸存下来的人也与恐慌和创伤长时间为伴。
大地震发生时,80岁的谷川俊太郎居住在东京,自然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地动山摇。但他拒绝了直接书写3·11地震的邀约,因为:“面对这样一个题目,不能写庸碌的诗……我有点怀疑能否迅速地回应重大的事件。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它可能在我的意识中蠕动多年,或许会在某一天冒出意外的词语。我不觉得作为诗人就必须用语言来回应这现实。”
不过,在那一年年末,应糸井重里邀请,谷川俊太郎写了一本绘本——《金井同学》。绘本的腰封上写着:谷川俊太郎一夜之间写成,松本大洋花了两年才画出。
绘本的故事分为三段,由年少的“我”、年老后的“我”、“我”的孙女分别讲述。第一段故事,讲的是同学金井的死。金井同学有一阵子没来学校,老师说他生病住院了,还让大家写了慰问信,可金井同学还是去世了。似乎喜欢他的女同学哭得很伤心,但在葬礼上,又有同学在诵经时憋笑,再过一阵子,大家似乎已经不在意这件事了。金井同学的画还挂在学校,但金井同学不会再出现在“我们”之间了。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金井同学并非“我”要好的朋友,可时过境迁,年老以后,“我”还在思考关于金井同学的事。身为绘本作家,“我”试着为此画一本绘本,但始终不知道如何写结尾。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年老、临近死亡的“我”依然无法回答的问题。也许……到了死亡的那一刻,就知道怎么写了吧。
孙女乘坐缆车去山顶滑雪的半途,接到了医院来的电话。爷爷去世了。面对纯白夺目的茫茫雪地,她不由得感觉“开始了”,“尽管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开始了,但总之不是结束了,而是开始了”,而后,踩着雪橇冲下山去,大哭,又大笑。
绘本故事和地震没有关系,也没打算给翘首期盼的读者什么确切的答案或指引,它不过是又一本思考“生与死”的绘本,但又和过去写生与死的绘本很不一样——他本人也如此强调,如果说他过去的绘本拔高了认知绘本的水平线,那么《金井同学》便是超出了他所谓“认知绘本”的界限,是一本超越之作。
谷川俊太郎在绘本故事里借“我”之口表示:我既不想把死亡讲得太沉重,也不愿把死亡讲得太轻巧。死亡的意味,毕竟无人真正知晓,谷川俊太郎也好,故事中的“我”也好,都只能无数次琢磨,以及相信死去的那一刻开始知晓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至少故事中的孙女隐隐相信着:爷爷的死不是结束了,而是开始了。
这让人想起多年前谷川俊太郎写过的另一首死亡主题的诗作:
我的肝脏啊,再见了
与肾脏和胰脏也要告别
我现在就要死去
没人在身边
只好跟你们告别
你们为我劳累了一生
以后你们就自由了
要去哪儿都可以
与你们分别我也变得轻松
只有素面的灵魂
心脏啊,有时让你怦怦惊跳真的很抱歉
脑髓啊,让你思考了那么多无聊的东西
眼睛耳朵嘴小鸡鸡你们也受累了
我对你们觉得抱歉
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我
尽管如此没有你们的未来还是光明的
我对我已不再留恋
毫不犹豫地忘掉自己
像融入泥土一样消失在天空吧
和无语言者们称为伙伴吧
——《再见》,田原/译,选自《谷川的诗》
对1994年前已买好墓地的谷川俊太郎来说,死亡的那一刻的感受,大约是轻松的,而非沉重的。
□吴回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