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本报记者 孙秀群 通讯员 路昕
“身边的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文化空间越来越多,还有民俗大联欢、我们的节日……”谈到愈加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内容,家住肥乡区天台山村的李先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因为高质量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送来的是高品质的群众美好幸福生活。
近年来,肥乡区以“双争”活动为引领,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在挖掘特色资源、丰富文化供给、做优文明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用务实举措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挖掘特色资源
打造移风易俗精品线路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倡导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近日,在肥乡区范庄村画家小院内,书法爱好者们将刚创作出的书法作品送给村民,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为充分展示文明实践成果,该区发挥文明办、民政局、妇联等部门职责作用,从全区60多个特色文明实践所(站)中精选出了6个精品所(站),打造了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文明培育于一体的“移风易俗精品线路”,挖掘画家村、桃花岛、非遗展馆、婚俗广场等资源,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展示传统化乡土风情,推进民俗文化与时代新风相互融合,构建了一幅农业产业强、农民精神富、农村风光美的文明实践新画卷。
充分利用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七夕、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群众代表、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文明市民、村镇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代表走进文明实践阵地,沉浸式体验新农村新变化,感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独特魅力。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80多场,参与人员1300多人次,受益群众30000多人次。
丰富文化供给
绘好文明实践服务圈
“乡村振兴势头旺,党建引领指方向,民生工程显担当,幸福肥乡我来唱……”近日,在肥乡区金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肥乡区“惠民实践团”的4名非遗四股弦表演者正在为当地社区居民传唱原创词曲,独特的乐器演奏加上方言说唱,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戏曲中入脑入心。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之花就开在哪里。为构建文明实践服务圈,肥乡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重要载体,组建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行业部门、致富能手等形式多样的宣讲团,创新开展“理论+服务”“理论+政策”“理论+文艺”等多种形式宣讲服务活动,有效凝聚起共促发展的民心民力。不断扩大理论宣讲进基层宣传效果,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将党的创新理论编排成三句半、歌曲、戏曲300余首,以老曲新词的形式,将党的声音传唱到群众身边,让文化大餐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群众提供文艺表演、农技指导、家政培训等服务2000余次。为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依托三级微信矩阵群,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收集群众诉求,精准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创新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大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品牌,设计推出了“小水滴”“老有所依”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定期采用“赶大集”的形式,送理论、送文化、送健康下乡370余场,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
做优文明培育
文明风尚沁润人心
“订婚活动不随礼、不攀比、不斗阔。”在肥乡区田寨村婚俗文化广场移风易俗宣传栏上,抵制订婚大操大办内容受到群众一致称赞。该村妇联主席李俊巧表示,因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婚丧嫁娶新办简办,现在村里喜事讲排场的变少了,丧事简办的变多了,乡村文明焕发了新气象。2022年10月,该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培育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肥乡区按照“一站、一街、一堂、一广场”标准,多样化创建精神文明阵地,建设乡风文明示范街,大力宣传展示乡风文明成果;利用道德讲堂,宣讲农民身边的故事,弘扬文明新风尚。结合文明实践要求,各村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节俭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健全红白理事会,完善红白事管理机制,明确红白事指导标准,并将指导标准规定公示上墙,作为村民人人遵循的刚性约束,以“小约定”推动民风“大改善”。同时,村民自编自演三句半、广场舞、顺口溜,在移风易俗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吹进百姓心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