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昊 “希望能够加强各研究基地之间、研究基地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调研活动,深入司法实践一线,了解实际问题和需求。” “建议加强有利于年轻研究人员成长且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加强指导,与基地所在高校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合作。” …… 7月18日,最高法召开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来自29个高校研究基地的59名代表,围绕通过研究基地推动法学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交流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做好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在最高法的示范引领下,人民法院携手合作高校将审判实务与法学理论研究、法学教育相结合。审判实务为法学教育带来哪些“火种”,审判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法治日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用足用好司法实践富矿
“高度重视、建好管好用好与各高校联合设立的研究基地,打破信息壁垒,深化交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发布,就全国法院以高质量研究促进高质量司法,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总体部署。 “近年来,最高法各部门持续深化审判理论研究工作,先后与国内优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30个不同领域的研究基地,助推司法审判和理论研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最高法政治部有关负责人说。 新时代司法审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聚焦司法审判领域重点前沿问题开展合作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与审判实践更好融合?研究基地业务管理工作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法研所)统筹负责,法研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如何从司法实践中发掘并解答问题。 法研所有关负责人说,最高法用足用好法答网平台以及人民法院案例库,积极发掘审判实践、案例资源等“富矿”,为高校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深化人民法院审判理念、审判机制、审判体系、审判管理研究,协同破解审判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共享司法资源和研究成果,实现借力发展、优势互补、共赢多赢。 “为了促进理论研究与审判实践相结合,引导专家学者把应用法学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司法审判工作中最突出的矛盾和实际问题上,法研所在所主办的期刊《中国应用法学》专门开设‘法答网问题精粹’专栏,每期刊登20条向最高法各业务庭室征集的法答网疑难问题,供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开设‘法答网问题研究’专栏,每期刊登5篇专家学者围绕法答网上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的短文,并经提供问题的法官审稿后刊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法研所有关负责人说。
提供研究成果转化空间
结合深化司法改革、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及时转化研究成果,最高法各研究基地产出了一批学术成果,涵盖法律法规解读、司法案例分析、法律制度创新研究等多个方面。 最高法与西南政法大学展开合作,设有人民法院执行研究基地、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基地等多个基地。 “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法律翻译方面有着一流的师资团队,此前与法研所已经合作完成了《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中英文版)》1至4集的出版工作。希望在最高法指导下,积极推动中国审判典型案例的对外传播工作,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贡献西政力量。”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说。 武汉大学设有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毒品犯罪司法研究基地、国际司法协助研究基地3个基地。 “学校领导全力支持研究基地工作,努力将武大基地建设成为人民法院‘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国家级智库,研究基地与上海、广东等地20多家法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30余人次入选各级法院环资审判咨询专家,提供理论支持和咨询指导。”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说,近年来,研究基地通过承担重要课题、参与司法政策调研、组织国际会议,不断产出重要科研成果。 此外,最高法多年来通过对外发布研究课题的方式,鼓励高校与人民法院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攻关工作。法研所有关负责人说,最高法每年立项的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中,半数以上为高校和人民法院联合申报。 “以2023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为例,52个课题组中,由人民法院与法学院校联合主持的课题组达32个,占比超过60%。”法研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按照最高法部署,法研所作为课题管理单位重新修订印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管理办法》,专门规定“鼓励人民法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课题”。8月,法研所授权发布的《2024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招标公告》对鼓励联合申报也作了强调。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命题”,鼓励高校学者和人民法院“双向奔赴”,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为促推研究基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最高法还定期结合审判实践为研究基地提供典型案例、规范性文件、统计数据等第一手研究素材;同时,最高法图书馆设立了陈列专区,展示研究基地的年度研究成果,供法官办案参考。”法研所有关负责人说。
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平台
真知薪火相传。共同举办主题论坛、学术会议、法官培训、学生实习等交流活动……近年来,最高法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 2015年,人民法院法律实习生制度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有十五批高校人才在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领导干部指导下,体验法院工作、体悟法治精神。 今年,经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批准,最高法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将联合组成优质师资团队、打造精品课程,共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助力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 自2021年起,国家法官学院与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4所院校法学院探索开展青年法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联合培养项目)。截至目前,联合培养项目已开展8期,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3名。 国家法官学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联合培养项目立足案例应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以案例为核心,将项目扎实地根植于司法实践的沃土和富矿中,安排学生参与案例编写、分析和研讨,案例课题研究,司法实践调研等活动。在联合培养项目中,国家法官学院整合教学培训、实践法学研究、对外司法交流和司法案例研究的优质实践资源,全部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多维度、全方位了解中国司法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并组织学生旁听法官培训课程、参与法官交流研讨,了解司法前沿的难点问题和最新司法审判理论。 “在第七期联合培养项目中,学生参与‘库网融合研究’项目,完成了‘劳动争议纠纷’等6个专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与落脚点。”国家法官学院有关负责人说,相关研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参加司法实践和社会调研,使他们体会到“打开大数据之门”的欣喜,收获“领会田野调查之要”。 国家法官学院有关负责人说,联合培养项目围绕人民法院中心工作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参与执行信访工作,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领悟司法为民,使学生体会到司法智慧的底色是法官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心关注。 “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司法案例研究的质效,联合培养项目实现了法学理论前沿和司法实践前沿的结合,可谓是‘双向奔赴’。”国家法官学院有关负责人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