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吕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全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甘肃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力推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完善生态管理体制机制。一是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塑造现代化管理理念。从整体性视角来认识生态环境管理,打破以往生态职责部门“统揽”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各级部门工作的重要标准,让生态管理成为全省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力量;从全社会的视角来认识生态环境治理,重视普通群众、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二是建立完备的生态管理运行规则。在生态环境标准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报告、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定、生态环境目标考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各环节实行闭环管理,增强各环节的信息公开和透明程度,确保生态环境管理在可监督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促进分工合作与有效协作,实现多元共治。
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一是增加制度供给,实现制度赋能。根据全省地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先天生态趋势等差异完善各领域、各层级生态监督、整改、反馈等体制机制,同时强化各方面的配套措施,使各项改革和制度相互衔接、相得益彰,形成“督察—整改—反馈”的长效闭环治理机制。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完善各市县区领导合作、联席会议等体制机制,提升不同市县区域之间的合作治理能力,形成跨区域合作治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快探索生态法治机制构建,充分利用具有区域特点、民族特点的软法资源,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文化的认同性,实现从“硬法之维”到“软硬共治”,进一步提高生态治理效能。四是调适评价和问责机制。结合区域特征和经济结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增加生态治理的正向激励,促进党政干部的生态治理问责机制科学化。
健全生态增值体制机制。一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根据我省生态产品丰富多样性的特点,规范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价值估算机制,从制度层面破解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瓶颈制约。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二是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鼓励采取多样化模式和路径,依托各县区独特的自然禀赋,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同时,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三是完善人文生态资源价值保护机制。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前提下,规划布局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同时,依托优秀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四是探索“自然资源+人文参与+生态溢价”的新发展机制。以文旅部门为依托,完善优质生态文旅项目整合机制,对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转化成连片优质的“资产包”;探索“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良性互促”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提升生态开发价值。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教研部讲师
作者:吕倩
责任编辑:杨晨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