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郁
川菜巨匠罗国荣是四川新津人,为中国“四大国厨”之一,有“西南第一把手”“川菜圣手”称号。罗国荣师承号称“大王”的王海泉,其后又拜师名冠成渝的私家菜鼻祖“姑姑筵”主人黄敬临,深得其真传。
20世纪40年代初,他与人在成都华兴街川剧场旁开了一家“颐之时”菜馆,经营高档川菜。20世纪40年代末,他在重庆开了分号,正式自立门户,开宗立派,美食界敬称为“罗派”,成为现代川菜开派大师之一。1954年经毛泽东“点将”进入北京饭店主厨,15年间多次承担国宴任务,其经历颇为传奇。
1店名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关于颐之时成立的时间,有人说是1940年,这种说法都是错误的。颐之时成立时间应是1941年,地点不在重庆,而是成都。
1941年12月22日至28日连续7天,颐之时在成都的报纸上刊登广告,此广告虽没有打出颐之时开业的旗号,但那时的饭馆开业时往往都会在报纸上打广告。加之广告中称“碗盏家具全系新制”,故可推测,颐之时开业的时间是1941年底。据罗国荣先生大儿子罗开珏的回忆,其父的确是在1941年创立了颐之时。
说起颐之时店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创办初期,罗国荣为让店名一鸣惊人,于是请教素有交往的“川西王”刘文辉。刘文辉一高兴,就答应了下来。几天后,刘文辉绞尽脑汁,头脑中仍然没有迸出半点火花。这天,懊恼中的他去一家茶馆喝茶,进去后,看见其手下幕僚多人正在品茗聊天,高谈养生之道。其中一位高声说道:“诸公,养生之法多矣,我看终以‘颐’为高,颐者保养也,而保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吃饭。古人云: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刘文辉听见后猛有所悟:最好的保养时刻,不正是进饭店吃饭之时吗?就这样,“颐之时”三个大字浮现在刘文辉脑海里。罗国荣得知这三个字后,也拍案叫绝,称其不仅典雅庄重,且把饮食的意义说得非常重要,于是请当地书法名家盛光伟题写。盛光伟正书的“颐之时”三字隶情篆韵,极见功力。不久,颐之时餐厅闪耀出现在成都街头。
自1941年刊登广告后,成都的有关史料也开始有了颐之时的记载。在1943年出版的《成都市指南》中,著名餐馆一栏里对颐之时的介绍是:“颐之时,华兴街,堂地宽敞,适于宴客集会。”在1943年出版的《新成都》中,大餐馆一栏里对颐之时的介绍是:“颐之时,华兴正街,中菜。”
其后的1946年6月至7月,颐之时又在当地报刊上连续打广告进行宣传,内中专门介绍了“川味正宗,鱼鲑济味”,说明当时颐之时的鱼菜、鱼肴是很有特色的。由于颐之时技术力量雄厚,成立不久,就迅速跻身成都一流川菜馆,名声响亮起来。
2重庆设店迎来高光时刻
1949年6月,颐之时开始在重庆设店,位置在下半城的道门口。当月20日左右,颐之时在重庆几大报纸刊登广告,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战,看看当时的广告,便知其阵仗。
1949年6月16日,颐之时刊登在《国民公报》上的广告最具分量,并亮出了餐馆主人罗国荣的名号:“联欢部、颐之时 菜馆开幕启事:本餐馆现已改组就绪,并聘请成都颐之时餐馆全体技师来渝,承办高等筵席、应时名菜、精美小吃,附设早点部,定于六月十六日正式开幕,如蒙赐顾,克己欢迎,尚希各界不吝指导为荷。地址:道门口第一模范市场银行公会内三楼。”
这条消息,是颐之时1949年6月16日在重庆开设分店的有力证据。
史料中还有一段记录,也可说明颐之时不是1948年迁移重庆的。1949年6月16日,颐之时在重庆开业时,是以之前白玫瑰原班川菜厨师承包地银行公会三楼联欢部为馆址的,所以在其广告中是将“颐之时”与“联欢部”并列排放的。但之前的联欢部已于5月10日停业,而颐之时6月16日开业后,7月才开始申报税务,并因此受到催收。
而在有关档案中,所有颐之时的相关史料均在1949年。此前尚未发现一件相关资料可以证明其在1948年即来到重庆。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迁来重庆的颐之时香飘山城,吸引了各界名人雅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颐之时的厨师、特别是罗国荣也多次受西南局领导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人邀请,为有关活动事厨,这也为后来罗国荣调入北京饭店主理川菜国宴埋下了伏笔。
1951年至1952年间,颐之时又将成都本店的烹饪班底迁至重庆分店,使重庆颐之时的厨师阵容更为壮观。这期间,罗国荣担任经理。颐之时主要致力于川菜的传承与创新。在保持川菜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讲究烹饪技术,不断求新,创制出了众多留传后世的川味菜肴,如干烧岩鲤、干烧江团、家常海参、红烧鲍鱼、高汤鱼翅、鱼香带子、麒麟驼掌、银针兔丝、小煎鸡、开水白菜、八宝全鸭等。
作为新中国首批国家特级烹饪技师的罗国荣,1954年经毛泽东亲自点将,调入北京饭店主厨,15年间多次承担国宴任务,为国家重大活动以及外事活动作出了特殊贡献。
3美味让卓别林终生难忘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宴请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席上,卓别林吃到一样让他终生难忘的美味——香酥鸭。他向周总理开玩笑,说希望到北京学得此手艺。而这道菜,正是由颐之时刚抽调到北京不久的名厨范俊康所烹制。
1957年,在重庆市举办的“重庆鸭、鹅制品展销会”上,颐之时烹制的樟茶鸭子与白市驿板鸭、王鸭子及熊鸭子等重庆品牌同登榜首,荣获重庆四大名鸭殊荣。
此外,如红烧熊掌、烤奶猪、烧三头(牛、羊、猪)及蜀餐鸡等,都是脍炙人口、具有独特风味的川菜名肴。红烧熊掌,是当时颐之时“掌墨”厨师周海秋的绝技。这道菜的制作过程甚为复杂,不好掌握,用料、调味全凭经验。早在周海秋当四川军阀刘湘的家厨时,但凡有嘉宾贵客,刘湘一定要周海秋烧制此菜,以向客人炫耀。
1959年,末代皇帝溥仪来重庆,在颐之时吃了周海秋烧制、作为头道菜的红烧熊掌后,赞不绝口,他说:“我生平吃的熊掌多了,今天才真正尝到了熊掌的滋味,周师傅的佳肴真是堪称至味!”
周海秋是重庆的第一位特级厨师,14岁师从川菜祖师爷蓝光鉴,精通川菜烹饪技艺,尤其擅长炉子烧烤,所创制的蜀餐鸡、旱蒸鱼等菜肴,每日顾客盈门。他推出的几样拿手菜享誉巴蜀,如干烧鱼翅、干烧岩鲤、烤奶猪等,点心中的枣糕尤为驰名,每日供不应求。枣糕还于1960年1月入编《中国名菜谱(第七辑)》。这时的颐之时,已是雄霸山城、可摆上百台宴席的三层楼大餐馆了。
4名师众多获荣誉无数
在重庆颐之时事过厨的名师很多,除罗国荣和周海秋外,还有陈志刚、黄澄、何玉柱、徐德章、刘应祥及陈海清等,川菜大师、“四大国厨”之一的范俊康也是由重庆颐之时调往北京饭店的。
在1960年全国技术操作表演会上,获五个单项第一、荣获全能银牌的徐德章,也是在颐之时主厨多年的名厨。颐之时的菜肴还多次入选名菜谱,如1960年1月国内贸易局编印的《中国名菜谱(第七辑)》、1960年5月重庆市蔬菜饮食服务公司编印的《重庆名菜谱》,以及1984年出版的中、日合编的《中国名菜集锦(四川)》等。
1949年之后,颐之时经历了多次变化。第一次是1950年与重庆另一家著名川菜馆白玫瑰餐厅合并,白玫瑰的全部川菜名厨并入颐之时,第一批进入国营饭店。说起白玫瑰,也有一段传奇经历。初看白玫瑰店名,看不出一点川味,其实这是一家实实在在的老牌重庆菜馆,创立于1933年。到20世纪40年代,白玫瑰已成重庆首屈一指的大餐厅,拥有中餐厅、西餐厅,还有舞厅。餐厅布置华丽高雅,一般百姓是不会入店的。当时的白玫瑰,就是由名厨周海秋领衔“掌墨”兼头炉子。
第二次是与和平公寓合并。1964年颐之时迁至和平公寓(邹容路),这是一幢四层大楼。一、二层开设餐厅,底层厅堂宽敞,可摆五十余台,供应快餐及炒卖,可接待三百多位顾客同时就餐;二楼设雅间数间,条件舒适,陈设典雅。正店两侧各开小吃部一个供应早点,冷饮和各种小吃经济实惠,颇受群众欢迎。
第三次是1986年投资210万元重建餐厅,改名为颐之时大酒楼。
颐之时大酒楼1999年被重庆首届美食节组委会评为“重庆餐饮名店”,2000年被国内贸易局评为“全国十佳”(西南片区只此一家),2002年被中国烹协评为“中国餐饮名店”等殊荣,其菜品分别被评为“中国名菜”“重庆名菜”等,获得的全国烹饪大赛“金牌菜”是重庆最多的一家。
如今,成都颐之时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重庆颐之时经几代人薪火相传,已成中华老字号,获荣誉无数。一个品牌,却是两种命运、两个结果,让人感慨不已。
(作者系重庆中华食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 图片由作者提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