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情绪消费商家打擦边球,商品化的“陪伴”本就可疑

封面评论|情绪消费商家打擦边球,商品化的“陪伴”本就可疑
2024年11月22日 21:41 封面新闻

不开心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订个叫醒服务……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所谓情绪消费,主要包括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包括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不同类型。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情绪消费服务项目销量惊人,但是个人隐私泄露,价格、服务不明确、不透明等风险和问题存在。部分商家甚至存在“打擦边球”,明确提供违法违规的涉黄服务。(中国之声)

情绪消费,对应着一类特殊的商品化服务。关于这一业态的解析,各方角度各异,于是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描述。比如说,“陪伴经济”“搭子文化”“疗愈文化”等等,这些都属于是正向的或者说中性的理解。而除此之外,也应该承认,此类业态还存在着泥沙俱下的一面,据此也就有了另一个维度的概括,诸如“暧昧经济”“擦边经济”等等。情绪本身就是复杂的、混沌的,所谓“情绪消费”当然更是如此。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不少主销“情绪类商品或服务”的网店,都呈现出爆单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消费”可以视作“寂寞经济”的一种延伸,前者往往是以作为后者的解决方案而出现和做大的。“陪伴”原本是一种宝贵的亲密关系,是情感的自发流露和具体表达。而在情绪消费的模式下,“陪伴”则成为了可以购买的商品,这种价值底色,本就自带争议性。

一方花钱购买,另一方提供服务。“情绪消费”中间,并没有多少真切的情感连结。即便是“情绪服务商”,也同样是在商言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乃是其必然的取向。换而言之,其初衷并不是让客户的情绪得以改善,而是想方设法获取最大化的“客单价”。有鉴于此,也就有了种种可疑的操作。比如说,有些网店接线员,通过各种话术,诱导消费者续费、延时或者包月。还有些,则索性变“陪聊”为“撩拨”,乃至是大尺度的视频聊天,性质完全改变。

情绪消费,本质上是花钱购买一种对情绪的迎合,其中未必真有多少对于“情绪”的积极疏导。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人习惯于通过“消费”来解决问题,但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路,或许本身就会带来新的困扰。情绪消费,不要深陷其中才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消费服务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11-22 英思特 301622 22.3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