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湘潭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时说道,“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基层治理,恰似大厦之基石,其稳固与否,直接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六尺巷”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智慧明珠,其中蕴含的丰富启示,值得深入探寻。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从中汲取基层治理智慧,以“谦逊礼让”为基,用“和谐包容”之法,凭“三治融合”之力,推进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以“谦逊礼让”为基,营造和谐干群关系,筑牢基层治理之“根”。基层工作任务繁重,群众诉求多种多样,邻里纠纷等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基层党员干部的态度与行为,如同基石上的关键铆钉,对干群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广大党员干部应如六尺巷典故中的大学士张英一般,秉持谦逊礼让的态度,当好联系群众的纽带。一方面要将人民群众在心中“置顶”,设为“特别关注”,以“念兹在兹”的责任感将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诸事牵挂于心,不仅要在“家常话”中听民声、在“牢骚话”中知民意,更要精准妥善解决好“民心所系”的“急难愁盼”。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构建起和谐的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带头人”,当出现矛盾和分歧时,要“退一步想、进一步干”,以此积极引导群众在“让他三尺又何妨”中学会换位思考、换位做事、换位做人。
用“和谐包容”之法,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稳固基层治理之“要”。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矛盾纠纷不可避免,矛盾纠纷调解往往是攻坚战、拉锯战,一旦不能妥善处置就会成为群众的烦心事,久拖不决更会变成大事、难事。而“六尺巷”所呈现的和谐包容理念,通过以“让”为调解行动,以“和”为治理目的,无疑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和谐包容”的理念为指导,以柔性治理促进基层善治。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由“坐等上门、被动调解”转变为“主动排查、主动解决”,做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对于一些复杂的矛盾问题,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多见面三次、多溯源三次、多调解三次,发挥个性化优势,主动为民出实招,真真切切办实事,通过从点滴小事做起,于细微之处入手,以钉钉子精神回应好群众诉求,才能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凭“三治融合”之力,强化治理能力提升,夯实基层治理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六尺巷”精神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既相通又有新拓展,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自治“激发活力”、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要不断引导完善自治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健全村民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推动“邻事邻议”“邻事邻办”“邻事邻管”,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翁”。要强化法治宣传与教育,借助乡镇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入村入户为群众普法,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切实打好法治宣传“热点牌”,邀请律师定期定点指导村(居)调解员掌握处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常见的纠纷调解技巧和法律法规,确保基层治理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激发群众内心的美德,让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成为常态,为基层治理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