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读者,也是通讯员和作者,刘年兵与《长沙晚报》结缘30多年,发表近百篇稿件,他认为——
“晚报有种内在气质,就是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元臻
“这是我在《长沙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戴着眼镜、穿着条纹长袖的刘年兵一边翻着自己收藏的《长沙晚报》,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份“特殊”的“长沙晚报”:一张张剪下来的报纸,整整齐齐地贴在笔记本里的每一页上,它们都泛着岁月的痕迹。“算是这几十年来自己思想的记录吧。”刘年兵说。
11月16日,周六的上午,老读者刘年兵从湖北孝感回到长沙望城短暂停留之际,向记者讲述他与《长沙晚报》30多年的不解之缘和深情故事。
从读者到作者
“处女作发表时的兴奋记忆犹新”
“我是常德澧县人,1991年7月份我从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宁乡黄材镇的一个矿山的职工医院工作。因为到了长沙地区,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接触、阅读《长沙晚报》。”刘年兵缓缓摘下眼镜,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从晚报读者到晚报作者的故事。
虽然刘年兵是学药剂出身,但对文艺作品、文学创作却颇感兴趣,闲暇之余写点文章并尝试给报社投稿。“1993年1月1日《长沙晚报》刊登了我的影视评论稿件《我们爱看〈爱你没商量〉》,这是我在晚报的处女作。”刘年兵激动地说,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非常兴奋。
“记得那天我正在上班,像往常一样先阅读我最喜欢看的《长沙晚报》橘洲副刊,因为跟我投稿时标题不一样,我当时并没认出来这篇稿件是我写的。”刘年兵一边回忆当时情景一边说,本来想学习一下别人是怎么写的,往下看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自己。“当时非常兴奋。后来把收到的30元稿费全部买了电影票分发给同事,让大家分享我的喜悦,当时月工资也就百多块钱。这就是我第一次和《长沙晚报》结缘。”
这篇作品的发表,增强了刘年兵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后来30余年里,他陆续在《长沙晚报》发表近百篇稿件,既是忠实读者,又成为供稿作者、通讯员。
写剧本获大奖
“素材线索来源于晚报的新闻报道”
“最开始是在晚报上发表作品,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我与晚报的接触就更多了。”刘年兵说,在医院工作期间,不时有晚报记者前来采访,他又恰好在医院负责宣传工作,这样与长沙晚报之间又增加了一层工作关系,对晚报的关注也更多更细了。
“2020年9月,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第三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创作了电影剧本《一个人的球队》,这是我第一次创作电影剧本,没想到就获得了电影文学剧本类一等奖,这件事情还被长沙晚报记者报道了。”刘年兵边说边翻出2022年1月14日刊登在《长沙晚报》7版的报道《长沙市民首次创作电影剧本获大奖》。
“这个剧本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新闻素材来源其实是从《长沙晚报》上获得的。”刘年兵告诉记者,2017年4月27日酷爱篮球运动的16岁长沙某中学高二学生因意外离世,孩子父母知道孩子生前有报考医学院的志向,所以以器官捐献的方式去完成孩子的遗愿,将孩子的心、肺、肝、两个肾和一对眼角膜捐献给了7位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被孩子及其家人的义举深深感动,因此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这个剧本。”
对晚报印象深刻
“特别关注普通人生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长沙晚报》除了报道长沙每天的变化,它还具有一种内在气质,就是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说到对《长沙晚报》的印象,刘年兵真实地表达了内心最深刻的感受。
“我在医院工作,所以对于医院相关的新闻报道印象更为深刻。”刘年兵回忆,2005年8月身患白血病在湘雅医院住院治疗的欧阳志成,由于筹不到干细胞移植术所需的巨额费用,毅然作出了放弃治疗的决定,并将自己剩下的3.5万元钱留给了同病室病友彭敦辉,同时还给院长写了一封信,希望家人在其去世后将其遗体捐给医院作解剖研究之用,为人类早日攻克白血病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之后悄悄离开医院返回老家。“当时《长沙晚报》十分关注并率先报道《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另一篇报道是我经手的。”刘年兵回忆,2013年家住江西省宜春市54岁的王秀光来到长沙,在梅溪湖建筑工地的食堂打工,6月的一个晚上,王秀光严重胃穿孔被就近送进了湖南航天医院,医院当即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抢救手术加上10天住院治疗共产生费用9329.38元,工地老板送来5000元住院费,但王秀光仍然欠下了医院4329.38元,考虑其贫困情况,医院默许王秀光欠账让其出院回了家。
“过了一段时间,王秀光自己又返回医院,他跟当时医院领导说,能不能在医院找一份事做,通过打工赚的工钱把医院的医药费还上。院方当即决定聘任他为陪检员,让他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帮助,他在医院工作非常热情。”刘年兵当时认为,这是关于诚信和医患关系非常好的案例,于是跟长沙晚报爆料。“《长沙晚报》头条报道这一新闻,还配了评论,特别关注普通人生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社会影响非常大。”
关注长沙的变化
“看晚报像吃饭、睡觉一样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长沙的时候,单位订了《长沙晚报》,30多年来一直在看,就像吃饭、睡觉,看报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平时比较关注时政、要闻和副刊等版面。2023年2月组织安排我交流到了湖北航天医院。如今我离开长沙到孝感工作快两年了,虽然纸质的《长沙晚报》没办法看到,但我基本上每天都会通过网络来阅读《长沙晚报》电子版,了解长沙的变化。”刘年兵告诉记者。
在湖南航天医院曾担任过院办主任、纪检审计法务部主任的刘年兵现在是湖北航天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于工作繁忙,1个月左右才能趁周末回长沙家中一次,来回七八个小时路程也无法阻止刘年兵对家乡的思念。
“作为一位在长沙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老市民,感觉《长沙晚报》确实是了解长沙最好的窗口。无论是长沙的发展还是普通的民生,比如自己家附近哪条路修好了,哪里有什么变化,哪里的环境改善了,通过电子报、掌上长沙看变化,作为远方游子对家乡的关心关注,比待在长沙时更为浓烈。”刘年兵感慨。
“报道的视野、胸怀更显大气,但同时又一直面向大众。”谈及《长沙晚报》的变化,刘年兵认为“越来越大气”,“长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网红城市,《长沙晚报》也肯定能常办常新、常办常红。”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