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

数字技术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
2024年11月18日 11:17 人民论坛

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县域学校作为承担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将惠及广大留守儿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对贵州省、江西省、吉林省、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20位县域学校教师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县域学校的教学效率,丰富县域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在数字技术介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数字化教室使用率不高、一些教师较为依赖使用数字化工具、课堂碎片化信息较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家校合作共育、加强技术保障、创新技术使用方式、建设学校课程教育数字化资源库等措施,助推县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县域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

【关键词】数字技术 农村留守儿童 县域教育 技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给我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国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方面陆续颁发并践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地区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欠发达省份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①的影响下,迅速步入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2个省份近1400个县,其中,深山石山区800多个县,荒漠化地区30多个县,高海拔地区70多个县②。在一些农村人口流入县域,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县域学校作为接纳这部分留守儿童的主要机构,承担着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的定义,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本文论及的儿童主要指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中学生群体。

数字化教育以其跨越时空的特点,为县域学校提供了获取教育资源的新途径。那么,数字技术介入以留守儿童居多的县域学校教育的状况如何?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介入留守儿童教育有何成效与问题?为了解答这些疑问,笔者率团队在2024年4月7日至30日,先后对留守儿童较多的贵州省、江西省、吉林省、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20位县域学校教师进行了线上或线下深度访谈③,受访教师覆盖了初中和高中学段,所授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化学、思想政治等。

调研发现,尽管数字化手段已成为县域学校教育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但部分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技术介入不充分、软件运行过程卡顿,以及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等因素,给数字技术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带来了阻碍。对此,可以通过促进家校合作共育、加强技术保障、创新技术使用方式、建设学校课程教育数字化资源库等措施,助推县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县域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价值意蕴

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战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数字中国”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数字中国”纳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实施阶段。《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我国目前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高素质人才。数字中国建设将与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协同发力,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并与教育领域快速融合,尤其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教育亦迅速转入教育数字化建设轨道。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进一步明确了继续夯实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协同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网络教学环境的目标。农村教育承担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使命,推动农村教育数字化发展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留守儿童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尽快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育人路径,以更好地承担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使命。

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内在诉求。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对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云端教学的日新月异,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从实践表现来看,部分农村教育发展供需失衡,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师生教学互动性欠佳等问题依然存在。加快数字技术建设有利于推动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采集能力的提升,帮助农村教师高效完成学情分析;二是数字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有针对性地辅助教师教学,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备课的难点、堵点,进一步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资源差距。

进一步而言,数字技术对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具有显著的帮扶效应,可以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数字技术建设,农村教育资源平台发生变化,其突破了地理空间距离的限制,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互通。农村学校通过与城市学校建立云平台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交流,形成了显著的“帮扶效应”。例如,贵州省自2018年以来实施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1”即以“校农结合”作为教育精准脱贫的引领和突破,通过购买农产品有效引导贫困地区农民主动调整农产品生产计划,“N”即针对现阶段教育扶贫领域的重点工作,通过实施N项教育精准脱贫计划,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④。这一计划不仅体现了数字技术在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不仅是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教育公平发展的需求,其价值意蕴更体现在满足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现实渴求。伴随城镇化进程发展带来的变化,留守儿童面临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不畅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外出务工,隔辈亲属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教育监护力不足的情况下,学习成效会受到一定影响。而数字化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弥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距,数字化平台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途径。比如,远程邀请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参与学校教育全过程,从而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缓解其因父母缺席而产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促进其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情感能力等全面提升。

此外,数字技术还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起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桥梁,开发在线课程、虚拟教研室、远程协作等平台,打开留守儿童对外社交的“窗口”,进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具体而言,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认知现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关注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支持,而且关照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从而促进他们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情感表达、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县域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及其数字化发展现状

县域学校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儿童较多。笔者团队在与20位县域学校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当前,其所在县域学校学生群体中来自留守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儿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自2001年以来实行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密切相关。贵州、江西、甘肃等省份的县域学校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有些学生甚至在步入初中以后就自己租房独立生活。这部分学生群体体现出留守儿童的一般特征,即缺少父母的实质性陪伴、长期与隔代老人居住、“原生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此外,单亲家庭的儿童也可能遭遇类似的困境,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他们在情感、教育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需要额外的关注与支持。

学生来源复杂、学业水平整体不高。县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也是承接城市辐射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枢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受“撤点并校”等相关政策的影响,县域学校成为适龄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机构。尽管“普职分流”政策对部分高中生源去向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县域学校仍是家长群体的首要选择。接受一定“城市生活熏陶”的家长们会用自己的务工经历,引导孩子进入高中继续学习。例如,贵州省高考开设专科提前批次志愿,为诸多考生开启了大学之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县域学校的生源变得较为复杂,不仅有乡镇中学的适龄学童,还有包括城市户籍但未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学生群体。加之要满足高中毛入学率的指标,不少县域学校成为高中扩容的主阵地,生源学业水平整体不高。

留守儿童在校使用手机时间极少,在家使用时间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研究中涉及的学校均已对学生手机进行严格化管理,大部分县域学校实行寄宿制,学生周一进校当天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管理或进校前严格核查学生是否带手机入校。尽管如此,有老师表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时会私藏手机,将1-3部不等的手机藏在自己的寝室中;还有同学与校园外的摊贩“联合起来”,将其手机寄存于摊贩,待出校园时取出来使用。手机成瘾现象在县域学校偶有所见,但因学校已对手机进行规范管理,家庭遂成为手机成瘾的催生场所。周末学生放假回家后通常不受控制地玩手机,家长管教也无济于事,只能将周末视为学生玩手机的自由时光,进而形成手机成瘾现象。

数字化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单向教学现象较明显。2000年,我国发布实施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随后又推出了“三通两平台”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二者共同推动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2003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探索适应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设立了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等。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县域学校已经普遍完成数字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齐、配足了包括希沃白板、学科网等在内的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得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取和利用教学材料。然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一些教师仍面临软件运行卡顿的技术问题,部分年长的教师仍青睐传统单向讲授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一些学校存在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以“分数”“成绩”彰显“教师能力”,数字化教学模式本身蕴含的创新性、互动性、个性化等价值被一定程度地削弱,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数字化资源的使用还可能造成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教师“惰性”增强、“机械模仿”等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国家对教师教育数字化能力提升支持力度大,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国家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县域学校教师参与数字化培训带来了新机遇。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三项内容。基于“国培计划”每年的工作实施方案,地方政府、相关高校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均会针对不同主题开展培训活动,丰富了教师的数字化知识、提高了其数字化技能。进行此次调研时值贵州省举办“省培计划”高中语文教研组长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围绕数字化转型与新课标改革开展,对象为贵州省各地农村教师40余人。笔者团队借此良机对这批农村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访谈教师所述,数字化转型是个新兴话题,本次培训提出的AI、AR技术是以往未有所闻的新鲜事物,因而并未想过这些数字技术会与自己的教学产生关联。部分教师还表示,数字化手段让“组团式”帮扶在县域学校生根发芽,部分学校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相应的数字化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助推留守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然而,有部分老师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虽然能够拉近我们与城市教学空间的距离,但是回归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部分技能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施展,部分数字教学平台因学校还未采购而无法使用。受访老师认为,参加国培、省培计划等教师培训确实提升了视野与技能,但他们也常常因为在实践中无法施展而苦恼。

数字技术介入留守儿童教育的成效与主要问题

数字技术推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但部分县域学校数字化教室使用率仍有待提升。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功能⑤。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该平台的一部分,进一步缩小了县域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介入促进了县域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据受访教师反馈,学科组会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并将课件与教学资料通过数字化形式存储和共享,这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提升了教学质量。诸如赣教云(江西省)、陇教云(甘肃省)、空中黔课(贵州省)等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包括教研、研修、作业辅导在内的多功能数字技术服务,整合这些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最为重要的是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尽管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已开始向城市中学看齐,但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推动教育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挑战。目前,一些县域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未得到充分利用,往往仅在公开课等特定场合才投入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应有功用。

数字技术促进了县域学校教学效率的提升,但部分教师对使用数字化工具较为依赖。数字技术为县域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受访教师均认同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时间成本方面,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快速获取教学资源,节省了备课时间。通过使用智能教学系统、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教师能够更加高效地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受访的县域学校教师普遍反映,学校已经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配备必要的数字化教学设施,如计算机房和交互式白板等。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和支持,县域学校教师能够利用学科网、希沃在线资源库等数字平台获取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执行基本的数字化教学任务,满足教学需求。此外,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或教室班班通等媒介,数字化工具已成为架起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县域学校教师使用数字化工具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而,数字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县域学校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教学效率提升、备课压力减小的同时也容易对其产生依赖心理,备课全过程往往会完全依托于数字化手段或资源,缺少个人主观的看法,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套路式”教学设计,教师容易失去对教学的热情与主动思考。

数字化资源丰富了县域学校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但碎片化信息较多。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了与学科知识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情境,如历史场景的重现、科学实验的模拟、数据演算的推理等,并通过在线课程以及与他校在线交互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开阔学生视野。尤其在“校校通”“班班通”的广泛实施背景下,县域教师能够获取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打破了以往的图片、视频等单一资源形式,增设了虚拟现实体验、自制视频软件等应用,增强了教学实施过程的互动性、生动性和创新性。

但是,数字化资源的使用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县域教师的备课时间,比如,如何筛选适宜于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资源,就需要教师从大量的资源中进行高效搜索、提炼。另外,数字技术介入学科教学也存在碎片化信息较多的问题。例如,教师使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导学案或进行课堂片段展示时,会因为广泛引用数字化平台提供的大量资源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现象。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尽管线上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转型,但并未完全满足县域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自学或复习方面可以利用的资源较少。

数字技术赋能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

促进家校合作共育,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数字化产品使用情况。家校共育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的留守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建议学校与家长建立定期线上沟通机制,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保持学校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通过视频会议、在线问卷、数字学习平台的反馈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学校方面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行为表现,同时注重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双向互动的沟通环境。对于逢年过节才返乡的家长,学校可把握机会,积极主动上门家访,增进家校共育情感。家长虽然远在外地务工,也应该尽到教育监督的义务,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尤其在生活花销方面,对于转入孩子账户的金额要做到问清用途、了解使用情况,不可全权由监护人随意交由孩子消费。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教育场域,需要互为支撑、相互配合,运用数字技术搭建通畅的沟通桥梁。

加强技术保障,多维度加强县域学校数字化教学能力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县域学校留守儿童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能力建设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针对数字技术在部分县域学校的应用不够深入,建议县域学校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加强数字化专业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手段,避免将数字化教学简化为表面的展示行为。县域学校还需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资源的使用率,避免计算机和实验室等相关设施闲置,确保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并进行定期维护。此外,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县域学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尤其是面对留守儿童较多的状况,开发和增加针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课程,以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能力发展,促进多学科领域数字化教学水平提升。

创新使用方式,提高县域学校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水平。教育数字化发展直观体现在县域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通过课堂展示或利用数字资源媒介进行备课,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教育数字化的范畴。未来,县域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应朝向未知的教育场景、突破已有课堂教学的路径依赖,进一步为学生打开广阔视界。具体而言,通过构建县域教育同步课堂、智慧课堂等方式,统筹整合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全县教育发展。通过调研可知,部分县域学校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水平亟待提升。2024年是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第三年,也是数字教育“扩优提质年”,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下,提升县域学校教师数字化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当前教育强国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旨在振兴县域学校教师队伍的政策,县域学校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培养正逢其时,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议根据国家数字化战略方针和县域教育具体需求,制定一套全面的县域学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计划。该计划应包括开设专门的数字素养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与县域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相结合,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激发县域学校教育潜力,构建课程教学多样化资源。数字赋能县域教育发展打破了地理局限,通过网络嵌套、资源共享,县域学校教师获得了数字教学资源。相较于过去主要依赖教辅书籍的传统备课方式,数字化资源的引入明显拓宽了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的覆盖范围。受限于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数字化资源在部分县域学校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中往往停留在辅助性层面。为了充分激发县域教师数字化教学的潜力,应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性开发跨学科的校级数字教育平台,以此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实施实录课程和建立虚拟教研室,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意识,并探索与县域特色相契合的发展模式,进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品牌。进言之,根据学科特点,分阶段建立校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定期组织虚拟教研室活动,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多渠道打通学科界限,创建跨学科的数字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可以持续学习的稳定资源,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层面,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关注数字技术在教学方法中的融合,并将其纳入教学课堂听评指标。特别是在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模式下,针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对数字媒体的高度敏感性,建议生活管理教师在生活区域开展数字化产品安全使用科普知识,开展数字化安全使用规则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字产品使用习惯。

留守儿童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介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成效非一朝一夕之功,涉及多主体的协同合作。在帮助留守儿童进行数字化产品的选择、使用等方面,家庭和学校应共同进行细致的引导,对于手机成瘾儿童应给予及时干预,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县域学校教师需结合教学实际提升数字化素养,在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注重掌握相关技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相关网管机构应注意掌握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儿童网络使用情况并制定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管措施;社会应注重营造儿童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良好氛围,保证儿童参与健康的网络互动与学习活动。总之,数字技术介入留守儿童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应结合教育实际情况深入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的全方位改革中。

(作者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晶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乡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RW25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2020年,全国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多套。“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数据来源:《壮阔大迁徙——写在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之际》,中国政府网,2019年12月23日。)

②《“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伟大成就与实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6月30日。

③本文访谈的县域学校教师分别来自贵州省习水县、大方县、纳雍县、织金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江西省修水县、安福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县级市)、甘肃省陇西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那丽镇,受版面篇幅影响,文中引用的访谈材料只标注受访者的来源省份,不标注其具体信息。

④《贵州实施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贵州省人民政府,2018年6月10日。

⑤《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教育部,2022年3月29日。

责编/靳佳 美编/王梦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
  • 11-22 英思特 301622 --
  • 11-18 胜业电气 920128 9.12
  • 11-18 联芸科技 688449 11.25
  • 11-15 红四方 603395 7.9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