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长江三峡巫峡秋景 新华社发
长江江豚逐浪嬉戏。新华社发
【生态聚焦】
河流水质不断改善,岸线生态持续好转,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进一步显现……近年来,各部门各省市坚持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多方参与、分工协作,开展了一场场保护与治理攻坚战。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长江联合研究的助力。
2018年,为着力加强长江大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力度,生态环境部成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并先后开展两期长江联合研究,以专家团队驻点跟踪研究为抓手,为地方“送科技、解难题”。近日,由长江中心、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联合主办的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交流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如何以科技之力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怎样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支撑深度融合?会议期间,记者随调研团队一道,深入一线探寻答案。
1.坚持需求牵引,精准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
万里长江,浩荡奔涌。步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岸下一江碧水,岸上景城人共融”的美好画面映入眼帘。
为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统筹推进长江岸线系统治理、科学保护和综合利用,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的不断助力,让突出水环境问题得到精准解决。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经过城市排水管网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管网系统里“寻”到污染物的源头并实施有效防控,一直是当地生态环境部门难啃的“硬骨头”。
为此,九江市驻点工作组开展了长江沿线及鄱阳湖典型区域1152个排口的溯源工作。通过拉网式现场排查、科技物探及污染源与雨污管网叠图分析等手段,结合水质监测,溯清了各排污口污染物的源头,形成了排污口信息台账,提出了权责清晰、监管到位、管理规范的“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和规范化整治技术指南。
“驻点工作组帮我们解决了‘心头之患’。”九江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9月,长江九江段排污口整治率已达96%,水质明显提升。
过去,受航运迅速发展、渔业过度捕捞及围垦等影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的重要栖息地——鄱阳湖生境受到破坏,江豚数量急剧减少。
九江市驻点工作组和九江市生态环境局以改善鄱阳湖水环境质量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入湖排污口整治和环湖工业源精细化管控。
“驻点工作组深入剖析总磷污染成因,系统打造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等四大入湖磷污染源的综合治理方案。九江市据此组织实施农业源治理、截污管网建设和水生态修复工程,为江豚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创造了条件。”九江市驻点工作组负责人、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帆告诉记者。
“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是我们省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党委书记、院长刘足根介绍,江西省驻点工作组坚持需求牵引,以地方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有序推进鄱阳湖区水生态调查与评估,精准解决鄱阳湖区突出水环境问题。
两期累计派出科研人员379人次、实地调研75次,撰写《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要求(试行)》《鄱阳湖“一断面一策”治理方案》等支撑性文件方案,形成排污口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防控、同位硝化反硝化滤床等关键技术……在包括驻点工作组等多方共同努力下,鄱阳湖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作为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豚逐浪嬉戏,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转折。这也反映出长江水环境、水生态不断向好。“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景跃动在长江大保护的绿色画卷中。
2.注重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减污降碳技术难题
梁子湖地处长江中游,位于江汉平原东南边缘,是湖北省蓄水量第一、面积第二大的淡水湖。
为呵护好一湖清水,当地编制梁子湖湖泊详细保护规划、梁子湖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相继实施了月山湖、高桥河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进入新时代以来,相关部门从流域层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空间的一体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整合,着力破解流域性区域的发展困局。
“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着眼于统筹环境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旨在从根源上破解减污降碳的难题。”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陈晓飞告诉记者,从政策制定到方案编制、项目谋划、技术支撑,驻点工作组对湖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开展提供了一系列支撑工作。
“我们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以河湖为统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保护,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陈晓飞说。
在湖南,省驻点工作组精准帮扶当地烟花爆竹生产行业,提出加强企业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和治理技术攻关等建议,制订了国内首个《工业废水高氯酸盐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发了高氯酸盐废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可实现高氯酸盐源头减排和达标排放。
“如今,这些成果已在浏阳市、醴陵市等多家花炮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钟宇说。
地处长江流域下游的江苏省,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高,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重。
“借助长江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的契机,围绕绿色低碳治理,我们着力展开了涉磷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和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技术研究,并实现落地应用。”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海波介绍。
“我们以太湖流域为试点示范,率先开展太湖流域涉磷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聚焦八大重点行业、九大涉磷工艺段,捧出《核查技术手册》《整治技术要求》等10余项技术成果,建立‘排查—整治—验收—确认—奖补’全链条工作流程。”徐海波说。
目前,江苏省共排查出涉磷企业20305家,20141家企业完成规范化整治,18136家企业通过生态环境部门验收,工业源总磷削减量大幅升高。
“围绕面向碳中和的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污水处理行业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我院在全国率先开展污水处理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处理技术和政策标准研究,并进行工程示范。”徐海波告诉记者,下阶段,将继续深耕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工作,实现信息化、系统化、源头替代化,同时着力突破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技术难题,为江苏省长江大保护交上满意答卷。
3.发挥机制优势,打造美丽中国“长江样板”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长江中心在体制机制上的不断创新。据介绍,长江中心采用“1+X”模式组建。“1”是指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单位;“X”包括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高校、行业院所、中国科学院、企业等305家共建单位,会聚了5000余名科研人员。
自成立以来,聚焦国家长江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和地方管理实际需求,各级驻点工作组深入一线“把脉问诊开药方”,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解决了地方“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提出了众多富有针对性的水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以科技之力支撑长江流域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6年来,长江联合研究开出驻点城市环境治理方案等700余项“药方”,推动600余项国家水专项技术落地,在长江流域形成了科学研究、管理决策、治理工程协同推进的创新与支撑模式。
针对上海市淀山湖轻度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问题,上海市驻点工作组在淀山湖上游入湖河流马家江,构建了复合型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士强介绍:“运行结果显示,马家江湿地系统的降浊提质与脱氮除磷性能总氮削减特征较为明显,经处理的水体,总氮可削减39.8%~85.44%,总磷削减50%。”
“长江经济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长江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认为,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9省市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超过50%,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很不足。
长江中心运管部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婧表示:“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把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新内涵和新使命,做好‘十五五’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联合研究顶层设计。同时,进一步做好相关研究成果集成凝练与转化应用,助力打造美丽中国‘长江样板’。”
“接下来,中心要聚焦国家长江大保护重大战略需求,深入践行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理念,进一步充分发挥长江联合研究枢纽平台作用,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链条集智攻关,将成果融入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主战场。”长江联合研究管理办公室有关同志表示。
(本报记者 张 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