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按:广州市花都区以 “百千万工程” 为牵引,积极探索人居环境优化提升之路,将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关键重点。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新雅街旧村和炭步镇塱头村展现出了积极的实践成果。旧村通过墙绘宣传、干部引导、完善设施等措施,使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共同行动,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塱头村则在城管部门指导下,优化收运体系,加强巡查整治,引导民众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花都区还持续开展农村全域人居环境大整治行动,培育典型村,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擦亮 “百千万工程” 生态底色,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近几年,广州市花都区将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关键重点,持续巩固并拓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成效。不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街)转运、区处理”的体系架构,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方位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以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垃圾分类育文明新风
人居环境的优化提升是“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依据“百千万工程”的核心任务以及年度深化改革的主要工作计划,花都区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作为2024年重点关注的完善机制之一,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集成式改革,并进一步强化“百千万工程”的生态底色。
在新雅街旧村,一幅幅以垃圾分类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彩绘点缀着村道两旁的墙壁,形成一条独特的宣传长廊。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环保和垃圾分类意识。
据旧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在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之前,村民对垃圾分类缺乏认识,甚至存在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逐户走访,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亲自指导村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引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对两次警告后仍不执行的村民会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村民们开始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维护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这种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参与模式,使得垃圾分类不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成为一种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群众在参与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环境的持续改善,自豪感和归属感随之增强,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旧村设有15个垃圾分类收集点和1个垃圾分类驿站,每天的垃圾由专车分类收运。今年以来,旧村对部分垃圾分类收集点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收集点的整体美观和功能性。
为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旧村深入宣传发动,每月开展一次入户宣传,每季度开展一次大型宣传活动,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正逐步成为村民生活中的“新时尚”。
乡村新颜谱宜居乐章
加强收运体系建设,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花都区指导镇街优化完善村收集点、镇转运站设施布局,统筹推进“一村一点”“一镇一站”“一区一场”升级改造,合理配备分类收运车辆,科学设置清运路线,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公交式、预约上门等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收运模式。
在炭步镇塱头村,每户家庭均设有灰色与绿色两个垃圾桶。据塱头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花都区城管部门的指导下,村内原有的脏污破损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已升级改造成宽敞且实用的设施。目前,村民产生的垃圾经过统一分类后,放置于家门口,由专职保洁员每日早晨统一收集,并及时转运至村中的垃圾收集点。这一措施不仅改变了塱头村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还有效杜绝了部分村民过去对生活垃圾直接焚烧的现象。
塱头村还实施了持续的巡查与整治措施,确保了周边环境的整洁与有序。同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通过设置分类垃圾桶、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进一步提升了村居环境质量,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旧村和塱头村的华丽蝶变在花都区并非个例。今年以来,花都区持续开展农村全域人居环境大整治行动,重点培育24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典型村,明确典型村建设内容及标准,指导各行政村加强农村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系统深入开展宣传发动,持续强化常态长效监管,着力提升工作质效,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共同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新篇。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2024.10.22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