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内道路的水泥地面20多年没修过,都破损起砂了!要是能换成塑胶材质就好了”“楼梯间的墙壁要是新增一行扶手,上下楼能抓着就安全多了”“小区车棚和地面好多处有半级台阶,有时不注意会踩空,抹平挺好”……记者走访数十个小区发现,老人对老旧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有普遍需求,但由于空间受限、居民意见不统一等原因,增设或改造无障碍设施并不容易。专家建议,搭建住宅小区无障碍环境需要建立良性的协商机制,推动形成共识。
在海淀区某住宅小区,楼门口坡道较陡,雨雪天很难走。
通州中泽家园小区内路面进行了重新平整,多处荒地被改造成连贯的人行步道。
期待
增设无障碍设施是普遍需求
“进门台阶哪怕就两级,腿脚难受时也受不了,能改坡道还是改坡道。”走访中,朝阳区芍药居北里多名老人对记者表示,增设坡道和扶手等无障碍设施是小区老人的普遍愿望,“偶尔腿脚难受,有坡道也能慢慢挪上去,不至于要儿女或邻居背上背下。”
好不容易下了楼,老人都盼着小区内的公共区域设计能更贴心。比如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小座椅,要让他们觉得好用,也有颇多讲究。东城区永外管村26号院一名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出门散步,最喜欢的还是公园里那种有靠背和扶手的长椅,硬度有支撑,进深不太深,起坐都方便,“要是小区里也能有几条这样的长椅就好了”。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的刘阿姨也跟记者念叨,小区修的石凳,天一冷总觉得凉,“我还是喜欢木头的,冬天暖和,如果再有个顶棚就更好啦,不怕日晒雨淋。”
此外,怕摔倒、怕磕伤,也是老人的普遍担忧,希望能通过小区硬件改善降低风险。
这些适老化的方方面面,是记者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部分老人的诉求。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对老旧小区出行适老化改造的调研报告也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喜欢的活动类型是散步,因此对小区的无障碍设施尤为关注。
老旧小区的老年人普遍希望增设无障碍设施,如平缓的坡道、电梯及扶手,能方便老年人及行动不便人士安全出行。同时,优化社区步行环境,包括平整路面、增加夜间照明及清晰标识,减少出行安全隐患也是他们的迫切需求。
还有部分老年人期待建设小区休闲广场、增加健身器材、修建休憩座椅,以及推广智能门禁、紧急呼叫系统等,期望能有一个更加安全、便捷、温馨的适老化居住环境。
难点
空间受限居民意见很难统一
老年人对无障碍出行的一些需求为何无法被满足?记者了解到,若想对既有设施进行改造,面临不少现实困境,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间受限和居民意见难统一。
今年9月,市民张先生搬离了居住多年的海淀某小区。该小区建成于2002年。由于身体原因,张先生日常需坐轮椅出行,但单元门口的坡道较陡,达到35度左右,而且没有扶手,不符合本市无障碍建设相关设计标准,给日常出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去年年底,赶上下雪坡道结了冰,我自己根本没法上这个坡道。终于盼来了一个大哥,他小心翼翼地推着我上坡,结果道太滑了他直打趔趄,我的轮椅一下冲出去了。”
能否按照规范对坡道进行改造?去年11月,张先生电话联系街道和物业,对方均以现场空间条件不允许改造为由拒绝,因为不能侵占坡道下方停放非机动车的区域。“我那段时间有过两次轮椅翻车的情况,就和社区、物业商量能不能先安装一个扶手,后来扶手装是装上了,但装在了靠墙一侧,靠近台阶的一侧没装,等于没起到作用。”张先生无奈地说,对方表示装在台阶一侧会影响其他住户搬运大件物品,因此无法安装。
随后,他又拨打12345热线寻求帮助。今年年初,经过反复与街道、社区沟通,对方提出一个改造坡道和台阶出入口的方案,并在楼栋进行公示。然而,据社区反馈,出于对地下燃气管安全、应急疏散等多方面的担忧,业主反对比例超过了25%,入户调查中更是有40%的业主不同意改造坡道,因此最终未能进行改造。
根据《民法典》,小区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需要由业主共同决定,如果居民意见不统一,也会导致改造折戟。今年9月,张先生不得已搬离了该小区。
解题
一次性集齐所有适老化需求
在记者此前走访过的西城区小马厂南里社区,老年人日常出行十分方便,老楼加装了电梯,楼门口有坡道有扶手,院内的公共空间也比较充足。不过,这些设施是经历多年、通过不同的项目才陆续落地。
“如果能在老旧小区改造的时候,更加周全地考虑老人的需求,一次建设到位,那就更好了。”在记者走访的其他小区中,也有居民反馈,希望改造前设计方、施工方能多做一些调研,收集居民需求,避免后期反复“拉拉链”。
这样的工作路径已经在部分老旧小区改造中得到推广。
在通州区云景里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就提前为老人着想,不仅在楼梯间的台阶处安装了手感舒适、坚固可靠的扶手,确保他们上下楼梯时能够稳步前行,而且对室外的公共区域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住宅楼单元门,特意增设了91处路灯,消除老年人夜间出行的安全隐患;在小区广场设置无障碍轮椅停放位置标识4处,为乘坐轮椅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活动场地内增设了一条240米长的健康步道,沿途还设置了休息座椅和健身器材。
能改一点是一点渐进式推动
受空间条件等现实因素限制,有的小区难以进行系统化改造。这样的小区怎么办?不妨从小切口着手,小规模、渐进式对无障碍环境逐步进行改善。“能改一点儿是一点儿,哪怕就是先把坑坑洼洼的路面、磕坏的台阶给抹平整了,老人家出门也能安心不少。”东城区一位受访居民坦言。
在通州区中泽家园,改造就从楼门口开始。
该小区共9栋534户,均为6层低层楼栋,40%以上的居民在60岁以上。“大修大改有难度,但我们和居民每周二定期沟通,从小切口入手,包括怎么铺坡道、如何改楼门,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施工方有关负责人介绍,小区今年5月份完成改造,适老化方案是跟居民共同商讨的结果。
以小区单元楼门为例,原本需要迈上2至3个台阶,每个单元楼门的台阶级数不尽相同。“直接简单抹平台阶,变成斜坡,入门坡度太大,不实用”“3个台阶改成2个台阶,看似少了一级,但实际上台阶更陡了,我们出行更不方便”“能不能装上高低扶手”……居民出谋划策,施工方案进行了大改,并最终确定——根据不同单元楼门与路面的高差,适当延长台阶宽度和级数,并增加橡胶实心斜坡台阶垫,成本低又实用。居民对小区适老化改造满意度很高,“这样的改造真正改到了大伙儿的心坎上。”
支招
平衡各方利益引入专业团队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咨询业务部部长韩亚楠做过不少无障碍通行环境的调研。在她看来,住宅小区存量问题的解决往往面临不少困难,首先就是对公共利益的协调。
“尤其是建成年代相对较早的小区,公共空间资源比较有限,而有限的空间需要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包括机动车停车、非机动车停车、户外活动等。那么,当无障碍权益与其他权益出现冲突时,无障碍是否拥有更大的优先权,以及应该按照哪个制度细则去解决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协商机制。”韩亚楠解释,《民法典》中明确居住区设施的改建需要由业主共同决定,其公平性的保障就需要更多政府部门、专业团队力量的加持。
韩亚楠举例,当无障碍设施与绿化空间、停车空间相冲突时,政府部门可以积极研讨,在现有的政策制度之下是否有调整的可能性;责任规划师、公益组织等专业团队可以探索通过公众参与工作坊、无障碍问题科普的方式,促成更大群体的认知共识。“在老龄化加速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无障碍环境的改善势必会是更大群体的共赢。”韩亚楠说。
本报记者 陈雪柠 袁璐 文并摄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