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
没想到,张德明这位洒脱、豪爽的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竟用独特的情怀、细腻的情感、华美的文字,对迟子建、范小青等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和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张德明就像关东大汉一样,豪气万丈,充满了烟火气息,看不出儒雅之气。但生活背后的张德明,却在文学评论集《立体多元的经验世界——消费时代的文学书写》的文字中似阳春白雪,像儒者一样带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用自己独特的感知和思考深入作家作品,品味不同的诗歌、小说和散文。
时代的消费,对文化人来讲,更多是文化的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文化的消费既是对文本和实践的消费,也是在消费中创造文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同样的,张德明笔下的评论文章既是通过文学评论方式对作家作品的文化消费,又是对作家作品解读而创作出的另一种体裁——文学批评。
这种文化消费,是张德明对作家作品的思考过程,对他自身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感知,是一种心理文化的消费;同时,他通过文学评论的方式把这种感知书写出来,是一种文学书写的创作,对读者来讲又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
在这个面对不同消费理念的时代里,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感知和书写。张德明的贡献在于带领读者走进不同的文本、走进不同的作家心里,解读和感知不同的文本魅力,体悟不同作家的人生情怀,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甚至产生新的感悟和启迪。
他的眼光是独特的,总是在文本的解读和作家的评判中一语中的,用简短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将作家作品的特色和理念概况出来。
如对冯小涓散文的写作,他认为:“由叛逆而生独特既是冯小涓基本的散文理念,也成全了她的创作水平,并且在她这里凝聚成一种执着的力量。”冯小涓“确立了自己的散文坐标——明朗独立、抱朴守真、不虚妄、无戾气,迥异于无趣的病态书写者之流”。
特别是在对迟子建的评价上,他是高度认可赞赏的:“迟子建是当代作家里极少数能将抒情与叙事、口语与隐喻、情感与知性、平和与桀骜、细腻与敏识扭结为一体的作家。”
他深刻解读了迟子建2013年出版的小说《晚安玫瑰》,特别是对吉莲娜、赵小娥两位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进行对比分析。同样是复仇,“吉莲娜借宗教情怀化解了意志的枷锁,找到了救赎之路;赵小娥将自己扔进现实俗世而丢掉了自我。”
对《晚安玫瑰》的分析,既是对迟子建小说艺术的高度肯定,又是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迟子建小说的魅力所在:“从迟子建对苍生万物的情怀中,可以获得对自己精神信仰的启示。”
张德明的这本著作,既有对范小青、叶兆言、付秀莹、红柯、龚学敏等名家名作的评论,又有对马培松、郝剑锋、贺小晴等绵阳本土作家的批评。
在对名家的评论里,他总是将宏大叙事与文本细读相结合,讲名家的生平、生活态度、创作理念,在文本的阐释中提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展示自己的批评特色。
如《无趣世界的智慧承担——一种有关真相的理解》中,他对范小青和叶兆言的散文创作进行文学判断,通过个人发现、现实解读、历史视野、文化底蕴等分析,认为范小青和叶兆言的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心存天地大道、紧贴现实、个性化书写3个方面。这也是对他在该文伊始对当前散文创作共性问题的反驳和批判:“思想深度不够,未能直面历史、反思历史。”“帮忙与帮闲、调情与撒娇在散文创作中比较常见,白领趣味、小资情调、市侩嘴脸、庸俗精神充斥在文本中,闲情、矫情、煽情、滥情抱团出现,对人本的特点、人性的回归、人的精神向度等的关注大为弱化。”
对绵阳本土作家的批评,张德明是关爱和批判相结合,更多以正向鼓励为主。
在《价值融注与诗歌尊严》中,他系统梳理了当前绵阳诗坛的现状,认为绵阳诗歌表现了“诗性追求与融注内涵”“自我审视与批判精神”“日常生活与个人空间”3个清晰的审美流向,并对蒋雪峰、马培松、雨田、白鹤林、野川、海凡、张晓林、灵鹫、剑锋等9名活跃于诗坛的诗人作品,进行分析并总结他们的不同诗歌特色,也指出绵阳诗歌创作存在学养不足、自信和自卑相互重叠、闭门造车、批评停滞或缺失等4个方面的问题。
在单个文本解读上,既有文本的阅读,也有系统的归纳、善意的提醒。如对马培松的诗歌,认为阅读马培松的诗歌是一种享受,但“觉得培松诗中似乎还缺点什么”。他直言不讳:“他不缺乏想象力,他所缺乏的是想象力中现代意识与个体固有文化气韵的互溶。”对创作形势正好的贺小晴,他提醒她,要“警惕选材的风险和追新猎奇刺激的诱惑”。敢于说真话,才是批评家应有的职责。
张德明的语言文字是华美的。在平铺直叙的文本解读中总是带有诗意的阐发。但他又不是写诗的人,甚至“一度对诗歌故意脱离”,因为他对当下的诗歌现状有独特的思考:“21世纪前后产生的大量诗歌未能在工业文明、城乡生活、人性张扬及生命精神完善之间找到逻辑。”
可这不影响他诗意的文学批判,正如他诗意般生活在世间,就像法国数学家布来兹·帕斯卡尔说的一样:“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理想。”因此,他笔下的25篇文章分为“怀乡世界与文学的可能性”“独立宽厚的人文情怀”“商业‘硝烟’中的精神独立”“日常生活的意义生成”“挑战阐释的诗学价值”“价值对峙的美学突围”“匍匐信仰的尊严表达”和“温暖智性的叙事伦理”8个篇章,仅从标题就能看出诗意的美。
具体在作家作品批评时,这些文章均是以美丽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为标题,如批评付秀莹小说的《高贵没落时代的古典写作》、川梅散文的《张狂语境的精神苦魂》、娜夜诗歌的《常态的性灵书写与非常态的诗歌意义》……这些标题美的彰显,不是张德明有意玩的文字游戏,更多是对作家作品创作的高度概括。他是用独有的思考、细腻的情感、华美的语言,将作家作品的特色进行凝练与表达。
张德明的《后记》与众不同,短短几百字,好像是在完成老师交办的任务。除去最后的感谢、谦虚之词外,前面说的才是写这本书的缘由:“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并进行跨世纪的文学考察,成为我思考当代文学整体关系的出发点。”这本评论集,就是张德明思考的结晶和成果。
简短的《后记》,才显出张德明生活的真性情来。同样的道理,他在提醒我们:25篇文章才是正餐,《后记》只是一道餐后水果,切莫文末倒置。
(《立体多元的经验世界——消费时代的文学书写》,张德明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
吴杰,四川简阳人,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写作学会、中国小说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资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资阳市作家协会党支部副书记、资阳市文联委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