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发展气候保险,筑牢应对气候风险的安全网

本报评论:发展气候保险,筑牢应对气候风险的安全网
2024年09月30日 11:1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机构全力做好重大事故和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理赔服务,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今年前8个月,保险业已累计赔付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6.1%。

今年以来,“桂林暴雨变威尼斯”“长沙暴雨1小时下了54个西湖”“杭州灵隐寺发大水”,各地暴雨过程一轮接一轮。同时,沿海地区频频遭受台风侵扰。海南遭遇史上最强台风“摩羯”,江浙沪一周内遭遇台风“普拉桑”和“贝碧嘉”两连击。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我们努力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适应气候变化也在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存课题。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是提升经济社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发展气候保险是我们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举措。

如今,我国不少地区已根据地区特点开发了台风、洪水等相关气候保险。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承保,为区内约74.5万市民提供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兜底补偿服务。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石练镇种植户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遂昌支公司签订地方财政补贴性杂交水稻制(繁)种自然灾害损失保险,为杂交水稻制种增添保障。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气候保险发挥出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帮助企业、群众渡过难关。

我们也看到,气候保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气候保险主要是政策性巨灾保险,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气候保险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例如,福建省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新方案日前得到广大养殖渔民的认可,仅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024年的签单工作,全省共投保810户,合计办理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6.61万亩,提供风险保障金额7.67亿元,创8年来新高。可见,公众对气候保险是有需求的。相信随着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认识更为深入,气候保险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目前的气候保险主要是在沿海等台风天气频发的地区,中西部地区还鲜有气候保险产品。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会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因此,希望更多的地区能够探索出更多气候保险产品供不同需求的公众选择。

其实,之所以气候保险产品数量、种类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保险公司对于相关数据掌握不足。保险公司测算风险和保费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的数据和建模。测算气候风险非常复杂,需要涉及我国自然本底数据、气候数据、城市建设发展数据、公共事业数据、农业生产数据等各类数据。而目前,我国这些数据分属不同部门,数据的完整性和共享性严重不足,这就给气候保险定价和风险测算等带来了很大挑战,这进一步导致保险公司对于气候保险的研发望而却步。从这个角度看,推动气候保险的发展,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要不断打破各部门数据之间的壁垒。

两大全球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近期相继发布了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相关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保险损失达600亿美元左右,比过去10年平均水平高出62%。可见,全球气候风险已经成为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避无可避。我们要未雨绸缪,大力促进气候保险发展,为企业和群众筑牢气候保险这张应对气候风险的安全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15 苏州天脉 301626 --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14.5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6.88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