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挤眉弄眼?别把抽动症当“捣蛋”

孩子频繁挤眉弄眼?别把抽动症当“捣蛋”
2024年09月25日 10:10 环球网

来源:长沙晚报

新学期开学不久,有的孩子冒出了一些“坏习惯”:频繁眨眼、清嗓子、吸鼻子、耸肩、点头、做鬼脸等。老师制止或家长劝阻后却适得其反,孩子这是在故意捣蛋、不听话吗?

为了制止这些坏毛病,父母带着孩子往返于眼科、耳鼻喉科,一圈检查下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梅提醒,某些行为并不受孩子意愿控制,有些动作看似搞怪,其实是抽动症的信号。

抽动症以男孩居多,7至12岁最多见

7岁男孩涛涛(化名)刚进入小学一年级。上课时,老师发现他喜欢频繁眨眼睛、吸鼻子。涛涛妈妈认为这是过敏导致的,带着孩子来到医院的眼科、耳鼻喉科检查,但没有查出原因。之后,老师发现涛涛持续做这些小动作,还出现了扭脖子的动作。涛涛父母经常提醒孩子不要眨眼睛、扭脖子,甚至呵斥、打骂过,但涛涛的小动作更频繁。

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经过医生细致交流和检查,涛涛被诊断为抽动症。张梅介绍,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重复和非节律性的肌肉抽搐或发声抽搐,如频繁眨眼、抿嘴、清嗓、点头、翻白眼、发声、摇头、耸肩、咳嗽等。儿童抽动症以男孩居多,7至12岁儿童最多见。

在张梅的建议下,涛涛父母从增加家庭交流、减轻学习压力、保证良好睡眠及足量户外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整,涛涛的抽动症状有所好转。

过度依赖电子游戏可诱发和加重抽动症

目前医学普遍认为,抽动障碍是由遗传、免疫、心理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

压力、强烈刺激和生活事件是当前诱发儿童抽动症的主要因素之一。母子关系不和谐、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学业压力以及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经历,都可能作为“创伤性体验”被铭记于儿童的记忆中,未来某些生活经历或刺激可能成为触发抽动症的“扳机”。

部分患有抽动症的儿童对特定的环境刺激表现出特别的敏感性,例如感冒、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眼睛干涩、疲劳、惊吓、过度兴奋、肠胃不适、着凉以及冷热交替的剧烈变化等,都有可能诱发抽动症或加重症状。此外,长期频繁观看视频或过度依赖电子游戏,也是诱发和加重抽动症的因素。

“抽动症和多动症不是一回事。”张梅介绍,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容易粗心大意、丢三落四,有的孩子表现为活动过多、安静不下来、经常干扰同学、耐心差等。抽动症和多动症都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但抽动症孩子容易同时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抽动症发展顺序多为头面部-颈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全身,抽动症状会起起伏伏、此消彼长。抽动的频率和强度有增有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能因为某些诱因加重。

新的抽动症状可以取代旧的症状或叠加在旧的症状之上,如一段时间表现为眨眼,过一段时间变成点头或者眨眼、点头症状共存。

大部分抽动症不需要特别治疗

市民岳女士回忆,她的孩子小时候总是喜欢眨眼睛,她曾担心孩子患上了抽动症,一度很焦虑,后来进入小学,孩子的抽动症状减轻,进入大学后症状完全消失。频繁眨眼睛是抽动症吗?“频繁眨眼不一定是抽动症。”张梅表示,如果只是一过性眨眼,可能是眼睛干涩或者眼睛炎症。

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患上了抽动症?张梅说:“如果只是调皮搞怪,孩子是可以控制这种搞怪动作的,而抽动症状,孩子控制不了。”40%至55%的抽动症患儿在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前会出现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局部的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不适感。抽动症患儿通过抽动和发声,试图缓解这些身体不适感。如果强制不让他们动,往往适得其反,抽动行为会越来越频繁、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大部分抽动症不需要特别治疗,如短暂性的抽动障碍或抽动初发阶段,若未影响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学习,不必进行药物治疗。这时需要的是详细、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如学习环境调整、生活方式指导等,结合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沙盘游戏治疗等,如能得到家长积极配合,孩子的抽动症状会明显缓解。

抽动症总体预后良好,近50%的患儿青春期或成年后症状完全消失,30%至50%的患儿病情减轻,可能会残留一些轻微的抽动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会对孩子的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长大后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此外,抽动症不影响孩子的智力。

多数家长因为孩子的抽动症感到惊慌失措,过多关注和制止孩子的抽动行为,反而在无形中强化了抽动症状。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会造成儿童多方面的功能损害,如自卑、退缩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等。如果出现以上明显功能损害,应当接受治疗。对于抽动症已经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者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患儿,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

预防抽动症,家长可以这样做

张梅介绍,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或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紊乱的儿童易患抽动症。同时,家庭养育方式有较高的惩罚、严厉、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的倾向,家庭环境亲密度低、娱乐少、矛盾性高,缺乏感情交流的孩子也容易患抽动症。

张梅建议,家有抽动症孩子可以这么做:

学会适度忽视。不要过度关注和提醒孩子的抽动症状,家长说得越多或者提醒越多,症状可能变得更严重、持久。

悉心了解引发孩子抽动的因素。尝试找到可能引起或加重抽动症状的条件和因素,如抽动症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事件、抽动频率及持续时间等,从而帮助孩子尽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

做好家校沟通。向老师介绍孩子表现出来的抽动症特点,请老师引导同学接纳和理解孩子的表现,有助于孩子适应校园生活和后续的治疗。

调整家庭的“小气候环境”。平时的家庭生活尽可能保持平和、富有幽默感,避免吹毛求疵,注意适时疏导孩子的负性情绪,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练习深呼吸、放松。此外,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及质量、加强户外活动及同伴游戏,都能有效控制孩子的抽动症状。

(记者 徐媛 实习生 谭仕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