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一场救命的肺移植手术背后的科技力量

专访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一场救命的肺移植手术背后的科技力量
2024年09月25日 08:0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这个酷热的夏日午后,

一位慢阻肺终末期患者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

等待着一场救命的肺移植手术。

“今天的手术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患者极其消瘦,体重只有不到60斤,

可以用皮包骨头来形容。”

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陈昶介绍,

“我们评价‘终末期’还不仅仅是患者

已经自主感觉活动严重受限,

如果预估患者

在未来两年内的存活率低于50%,

这样定义为‘终末期’的患者

就需要进行肺移植手术来救治。”

如果不进行这场肺移植手术,

很难想象这位患者的生命

还能维持多久。

陈昶说:

“在肺科医院

像这样的肺移植手术每年有50多例,

承担了上海80%以上的手术量。

并且,这里肺移植患者

生存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肺移植领域,移植物的来源、移植物转运、移植过程中的多学科配合、移植术后的监测与风险预防等,都是对移植成功的巨大挑战。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肺移植的单位之一,上海市肺科医院自2003年成功开展第一例肺移植手术以来,先后开创亚洲首例再次肺移植、国内首例活体肺叶移植等多个国内、国际第一。陈昶领衔成立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开展所有肺移植术式中心,建立国内首个肺移植专病数据库,改进并完善肺移植相关技术规范。2014年开始,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带领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手术量达到281台,位居上海第一,全国领先。

“我们呼吸科的医疗工作

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每一台手术都像是‘走钢丝’。”

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获得“上海领军人才”

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

2023年“上海工匠”等荣誉的陈昶说:

“在肺科医院,

我们创造了‘肺科的上海速度’。”

这速度创造的背后是上海科技的力量。

01

科研背后的动力

患者在大手术后

第二天就可以自己下床锻炼

在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市肺科医院进行了基于光学跟踪技术的肺部穿刺智能机器人研发。该项目研发的肺部穿刺智能机器人立足于肺癌诊疗中经皮穿刺的技术困境,整合人工智能算法、光学跟踪技术和工程机械臂,研发而成的肺部穿刺智能机器人,可以“一站式”实现图像分割、路径规划、模型空间配准及自动化穿刺。“

陈昶介绍,“从科研项目的角度来看,市科委对支持立项本身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说明项目具有可行性和先进性。并且,在产品的研制和推广过程中,市科委也为项目做了很多产业对接的支持。””

此外,上海市肺科医院还在“3D打印肺部穿刺定位个性化导航模板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中,提出肺部穿刺定位“肺科”方案,共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核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3项(美国专利1项)共产出SCI论文30余篇,并且,项目中3D打印装置组合目前已与达成技术转让协议,技术相关估值超百万元。

这些科研项目产品的应用,

让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

并且由于医生操作时长明显降低,

患者受到CT辐射的剂量也会明显降低。

3D打印肺部穿刺定位个性化导航模板

可以同时定位几个结节,

为手术创造了很大的便利,

手术安全性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肺科医院,

每一项科技创新

都和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例如,为了移植肺保存状态达到最佳

离体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

于是

肺科医院自主研发了

5-10摄氏度的恒温保存系统,

可以将最佳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

达到国际前沿标准。

陈昶说:

其实这些科研背后的动力是

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经过类似肺保存这样

一系列创新保护技术以后,

患者就可以达到快速康复阶段。

“我们大部分的患者在大手术以后,

从原来的要被动吸氧离开氧气不行的状态,

到第二天就可以自己洗脸刷牙、

可以踩自行车锻炼,

我想这就是科技所带来的改变和力量。”

02

“最大胆的突破”

“从4个孔到单孔”

在肺科医院,陈昶带领团队在肺移植与气管移植领域取得突破,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STTT和STM,此项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与肺移植稳定性之间的深刻联系,还在于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更为此后的进一步机制实验指明了道路。“

但在陈昶看来

在肺科医院创造的

“最大胆的突破”

其实是“从4个孔到单孔”。

陈昶介绍,通常做微创的胸腔镜手术较原来的开胸手术,刀口从30多厘米变成5厘米,本身就是已经是巨大的科技进步了,但这种微创手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时,通常都是用4个切口,因为要通过4个孔来放4样器械,4样器械相互之间配合才能够完成一个手术。

“肺科医院在这方面做的一个

最大胆的

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实践就是,

我们把4个切口只留1个切口,

其他的都去掉,

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并且到目前为止,还证明了1个切口的手术和4个切口的手术有着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术后的疼痛却显著更低。

“如果这个技术只能在肺科医院做,那还远远不够,我们推动这样的科学技术创新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陈昶介绍,每年会有近200位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学员到肺科医院进修,主要学习单孔胸腔镜的肺切除手术。今年是肺科医院开办国际培训的第10年,3月揭牌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胸外科学国际培训中心。

2023年,肺科医院完成各类胸外科手术

25000余例。

目前,在这里做过肺移植最长的患者

已经存活了18年以上。

但医疗科技对生命健康的追求没有止境。

在肺科医院,

科技的创新一直在涌动。

“肺移植的工作,我们几乎把全球在肺移植领域里的文献都翻了很多遍,在标准的操作流程基础上做一点突变,再一点突变,然后这些‘一点点’就变成一个大的突破,最后汇聚成一个明显的临床成果。”

把猪的器官移植给人,

目前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

“希望在未来

经过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后能够成功,

那么那些在等待期里找不到适配肺的病人,

我们就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陈昶说。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