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信息,有时如同毒药

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信息,有时如同毒药
2024年09月08日 05:20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在这个信息如瀑布般倾泻的时代,我们仿佛被海量的数据紧紧裹挟,每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如同手握一把利刃,能更精准地披荆斩棘、更自信地驾驭生活。

然而,哈佛大学法学院校级教授卡斯·R.桑斯坦教授却在其著作《信息助推,或适得其反: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过多的信息,有时如同毒药,会让我们在决策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我们要做的是寻找那指引我们前行的“智慧之锚”——筛选与选择。

“澄流心镜”破除信息过载

桑斯坦的名字,早已成为法律学界的金字招牌,研究成果被无数学者奉为圭臬,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基石。然而,桑斯坦教授的学术影响远不止于此,他的思想触角还延伸到了政治学、决策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为这些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变革。他曾与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并肩作战,共同探索行为经济学在政策设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政策不再冰冷,而是更加贴近公众的真实需求。

信息过载,简而言之,就是个体或系统所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的信息量超过了其能力范围,导致信息处理的效率下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桑斯坦教授在《信息助推,或适得其反: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中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的“庐山真面目”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多重影响。

首先,信息过载会导致个体的认知负荷加重,使人们难以区分信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降低决策的质量。其次,过量的信息会占用个体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人们无法专注于关键任务和长期目标。再次,信息过载还可能引发焦虑、压力过大等负面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面对信息过载的挑战,桑斯坦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信息筛选能力的建议,旨在帮助个体和社会组织有效应对这一难题。他强调,个体应主动提升信息筛选能力,以“澄流心镜”破除信息过载。具体而言,他建议人们首先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增强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其次,应关注权威媒体和专家意见,以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源;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筛选工具,如智能推荐算法等,帮助自己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监管和审核,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除此之外,专注力和自控力成为应对信息过载的重要心理素质。桑斯坦教授呼吁,人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被无关信息所分散。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和高效,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信息中“避而不视”的选择

数字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面对信息过载的挑战,还需警惕一种被称为“信息回避”的现象。所谓信息回避,即个体在面对繁杂信息时,所采取的选择性忽略、拒绝或延迟获取的行为。这一行为背后,映射出人们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寻求认知平衡与心理健康的适应之道。

桑斯坦教授在本书中指出,尽管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人们往往倾向于回避那些可能带来不愉快、恐惧或不安感的信息。这一现象在信息社会中尤为显著,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背景。比如,在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也可能因害怕面对不良结果而选择回避相关信息。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回避现象同样引人关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经常通过其获取信息和交流意见。然而,由于信息繁杂、真假难辨,许多人对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持怀疑态度,甚至选择回避。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当父母转发的信息与年轻人的观点相悖时,他们可能选择不打开链接、不阅读内容或直接删除信息,以避免认知上的不适。这种“避而不视”的选择和行为虽体现了信息筛选的主动性,但也可能导致有价值信息的遗漏。

在金融市场和政治领域,信息回避现象亦普遍存在。投资者在面对复杂的金融信息时,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选择回避。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所谓的“专家”或“内幕消息”,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回避行为可能导致投资决策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从而引发损失。

气候变化问题亦成为信息回避的典型案例。作为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应对。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些人可能选择回避相关信息和讨论。这种信息回避行为不仅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还可能阻碍他们采取积极行动来应对气候问题。

桑斯坦教授强调,信息回避行为对个体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个体而言,信息回避可能导致认知偏差、决策失误和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社会而言,信息回避可能加剧信息不对称、降低社会信任度,进而影响政策执行效果。为应对信息回避现象,他提出了多方面策略:加强信息监管和筛选、提高信息质量和可信度、降低信息处理难度和成本;媒体和社交平台应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信息环境、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个体也应提高自我意识和信息素养、学会识别和处理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

实现助推与反噬的平衡

在信息科学与行为经济学交叉的边界,一个新兴概念——“信息助推”正悄然崭露头角,受到公众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额外信息或线索,巧妙地引导与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与决策。在《信息助推,或适得其反: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中,桑斯坦教授深刻揭示了信息作为解决问题工具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指出了其潜在的享乐价值——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成了一个亟待关注的盲区。

桑斯坦教授深入剖析了“信息助推”的复杂影响,揭示了其鲜明的双重性特征。一方面,信息助推在社会各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推动效果。以农业生产为例,智慧农业平台的广泛应用,通过实时采集环境参数和视频监控,为农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支持。这些精准数据帮助农民实现了对施肥、灌溉和通风等操作的精确控制,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在乡村治理层面,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使得村民能够便捷地通过扫描二维码向平台反馈问题,显著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

另一方面,桑斯坦教授也警示了信息助推可能带来的隐患。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人们面临的“信息过载”问题愈发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做出有效决策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机构和企业利用信息助推手段,强制要求公众完成烦琐的文书手续,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桑斯坦教授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恶性助推”,并指出它不仅增加了公众的负担,还可能带来高昂的经济和心理成本。例如,在银行业务办理中,部分银行要求客户提供大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不仅耗费了客户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客户体验感的下降,甚至对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AIGC技术生成的内容虽然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但也可能带来认知负担。因此,在信息助推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信息的精简和提炼,避免过多的冗余信息对用户造成干扰。同时,加强对AIGC技术生成内容的监管和审核,确保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如同生活中的羽翼,赋予我们飞翔的力量。正如真实的羽翼在风中可能会受伤,信息之翼也可能因风力不当——即信息的质量、来源或传播方式——而使我们受挫。在享受“信息助推”带来的便利与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通过加强信息监管与审核机制的建设,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更好地驾驭这双“信息之翼”,实现助推与反噬之间的平衡。

《信息助推,或适得其反: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

[美]卡斯·R.桑斯坦 著

杨帅华 译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气候变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