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处暑时节,我们循着“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的少时足迹,来到安徽潜山余井镇黄岭村参观张恨水故居,追寻一代文学大师的风骨雅韵。张恨水(1895—1967年),原名张心远,一生创作120多部中长篇小说,以30年新闻战线的奋斗姿态和50年笔耕不辍的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老舍称赞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一间东倒西歪屋,几个南腔北调人”。张恨水故居始建于清末,为其祖父、清军参将张兆甲旧居,历经岁月侵蚀,后原貌复建。“孤蓬万里征”的张恨水借如椽之笔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论身寄何处,潜山皆是他心头的一缕香,正如他在《写作生涯回忆录》中所写的,“由于我在这里自修自学,奠定了我毕生的职业”基础,尤为珍视那些苦读写作的日子。
走近故居,门前一方青石板铺面的小广场,紧邻半亩方塘,岸柳碧绿、池水清幽。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广信府(今上饶),1905年举家迁回原籍潜山,就读当地学堂,后随父奔波多地读书习作。1912年,父亲张耕圃染病身亡,家庭陷入困境。张恨水停学在家,牢记“穷莫丢书”的古训拼命读书,他说,“好在家里还有些旧书,老屋子空闲的又多,于是打扫一间屋子,终日闷坐那里看线装书”。老屋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而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这院子里,有一株老桂树。终年院子里绿荫荫的,颇足以点缀文思”。张恨水笔下“黄土书屋”、故居书房在前排,赣州的广漆桌子、大直格窗户以及“增长了我不少的文思”的桂花树……依然是记忆中的样子。
张恨水曾多次回到黄土岭,住在留下过寂寞、惆怅、遗憾更有浓浓乡情的老屋。他的很多作品以家乡为背景,如《秘密谷》《天明寨》《现代青年》等,取有“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等笔名,在成名作《啼笑因缘》序中特地署“潜山张恨水”。他称家里“一间东倒西歪屋,几个南腔北调人”,尤爱那间窗外有棵桂花树的老书房,后人以之激励学子发奋读书。1955年,张恨水生前最后一次回潜山,欣然创作反映家乡变化的散文。晚年他常把珍藏的黄梅戏唱片《天仙配》拿出来放,重温乡音、慰藉乡思。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故居堂厅里,悬挂着的“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且看花”,出自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张恨水奉为涉世良方,为学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为人忠诚厚道、和顺平静。他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向来作文高调、做人低调,无论贫富不移节操,自言“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老舍称他是“最爱惜羽毛的人”。
张恨水自幼聪颖好学,生活却颇为艰辛。既读过旧式私塾,又读过新式学堂,也曾因求学无门、生计维艰,不得不辗转于家乡和各地做一些文字工作贴补家用。但他对文学的热爱是深藏于骨子里的,并早早显露创作才华,13岁写了第一部武侠小说,18岁完成首部章回长篇白话小说《青衫泪》。从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至1948年辞别《新民报》,他先后任职或供稿多家报社,闯荡报界30载。1922年,全家由潜山迁居芜湖,后又迁往北平、南京、重庆等地,直到1946年返北平后才基本安定下来,可谓一路颠簸一路创作。
在这颠沛的日子里,他一度“成了新闻工作的苦力”,但正是天天“要写好几千字,笔底下是写得很滑了”,为文学创作积累了深厚底蕴。他坚持“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一手新闻、一手文学,经常白天写小说、编副刊,夜间编新闻、看大样,同时为多家报纸连载小说,艰辛自不待言。他曾自嘲“写稿子完全为的是图利”,实则虽为稿酬写作但“抱定不拆烂污主义”,清新流畅、正义高尚的文笔极受读者欢迎。1929年,他应上海《新闻报》之邀创作并连载《啼笑因缘》,迅速在社会引起轰动,大家一见面便聊《啼笑因缘》,堪称文坛佳话。他靠诚实劳动和约3000万字著述赢得四方赞誉,诸多作品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风行于世,堪称20世纪通俗文学的经典巨匠。茅盾评价:“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国如用我何妨死,事总因人大可羞”。1937年底南京陷落,苦撑《南京人报》的张恨水举家迁回潜山老屋,在家乡发表爱国演讲以动员抗战,后只身闯荡重庆担任《新民报》主笔。他是“国如用我何妨死”的热血爱国文人,我国创作抗战文艺作品最早的作家之一,坚持抗战、团结和民主,后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伊始,他曾打算弃笔从戎,到大别山中打游击保家卫国。九一八事变激起爱国热情,他将小说《太平花》增加抗战内容,宣传抗日救亡;奋笔创作《弯弓集》,隐喻弯弓射日,号召民众对敌斗争,“背上刀锋有血痕,更未裹创出营门,书生顿首高声唤,此是中华大国魂”。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奋笔创作抗战文学,《潜山血》等小说呼唤民众至上、歌颂游击队;讽刺小说《八十一梦》锋芒直指反动当局,无情鞭挞贪官污吏;写实小说《大江东去》揭露南京大屠杀血案,控诉日寇罪行,歌颂中国人民誓死抗敌。历史小说《水浒新传》借古喻今,毛泽东曾说:“张恨水先生的《水浒新传》写得好。他写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共产党抗日。”抗战胜利后,他又创作了《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等小说。他用800余万言的抗战文学作品,构成一部形象的抗日战争史,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张恨水十分挂念家国之事。1939年,新四军湖南平江通讯处多名留守人员被害,他怒作挽联“抗战无惭君且死,同情有泪我何言”送交董必武,刊于《新华日报》。1942年周恩来在《新民报》座谈时,赞他用小说揭露黑暗势力,“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吗”。1945年毛泽东接见《新民报》部分工作人员,称他是嬉笑怒骂、敢于痛斥国民党腐败现象的文坛才子。后来毛泽东又单独接见张恨水,相谈中问及“恨水”名的由来,张恨水表示“自己的笔名乃是从南唐李后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而来,本为珍惜光明之意”,毛泽东赞道:“后主词哀怨凄凉之作,竟被先生悟出如此深意,可敬可佩。”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先后受聘担任文化部顾问和中央文史馆馆员。他曾表示:“老骆驼固然赶不上飞机,但是也极愿作一个文艺界的老兵,达到沙漠彼岸草木茂盛的绿洲。”1967年,张恨水病逝于北京。
走出故居,不禁想起张恨水诗“江南家住碧萝村,村外丛山绿到门。一别早忘猿鹤约,十年犹忆水云痕”,他一生眷念故乡山水,“家乡料是卿先到,平安二字告母亲”。2012年,张恨水骨灰安放潜山,与家乡雄山厚土融为一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