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1933年,在江西瑞金城东郊的东山寺,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农业干部学校——中央农业学校。学校兼具人才培养、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的多重功能,在1年零7个月的办学历程中,为苏区农业建设培育了一大批专业干部和技术人才,成为党的干部教育历史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苏区建设培养农业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
1933年初,中央苏区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各项事业进入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各类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在农业领域,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总结推广农业发展经验,并协助苏维埃政府规划苏区的农业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培养农业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1933年3月,中央农业学校在江西瑞金城东的东山寺创立,徐特立担任校长,学校施行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农业干部学校。
中央农业学校直属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设校长1人,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直接任命,主持全校事务。同时,在校长领导下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其余委员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和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委任。经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订定的《中央农业学校简章》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具体包括三项:一是培养农业建设中下级干部;二是搜集苏区农民群众经验和农事试验场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整理,广泛进行一般农业技术传播;三是与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建设局密切联系,计划苏区的农业建设。
中央农业学校第一期招生200名,开设本科、预科和教员研究班三个班次。本科1年毕业,并可根据实际需要缩短或延长学制,开设有政治常识、科学常识和农业知识三类教学课程。政治常识包括最基本的政治常识和苏维埃建设的实际问题。科学常识包括气候常识、植物生理和病理常识、简易测量和算术常识等。农业知识包括苏区主要农作物栽培法、育种法、病虫害防治,主要肥料的制作、保存和施用法,作物概论等7项具体内容。预科班修业期限为2个月,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掌握简单农业常识,学习农业上必要的文字及算术。教员研究班没有固定修业期限,是由教员组成的农业科研机构,依据苏区经济条件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央农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包括农民、农业工人以及有志愿学习农业的公民,年龄要求在16岁至32岁之间,不限性别。学生入校必须由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介绍,毕业后则由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分配工作。学校注重校长领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设立了学生公社,由全体学生大会选举委员会来领导和管理学生事务。结合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实际,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和工作人员加入赤卫军、少先队,并进行经常性的军事训练。
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中央农业学校从农业教学的规律出发,注重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同步互动。《中央农业学校简章》强调,学习农业知识要“以实习为中心”,将教学全过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了促进教学,学校结合农业生产应用性强的特征,在瑞金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和农产品展览所。试验场和展览所既是学生劳动实习和学习农业知识的基地,同时又是农业科学研究试验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场所。具体的实施举措包括:通过分析试验场和展览所的试验、研究成果,定期向苏区农民群众作报告;随时纠正苏区农民群众在农田作业方法上的错误,并将这些纠错措施用于教育群众和学生;通过试验搜集筛选优良的农作物种子,积累育种经验,并在群众中推广;通过总结农民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的经验,提炼出具体有效的防治方法;在对苏区主要农作物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和公布农作物耕种与收获日历,为农民群众提供农时参考;通过试验场和展览所使学生从实际方面学习必要的农业知识。
校长徐特立在教材编写上下了很大功夫。结合中央苏区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他亲自编写了教科书《农业常识》和教学参考书《植棉经验说明》,并特别强调了中央农业学校的课本编辑原则:一是要“以我们目前环境需要和物质条件可能者为标准”来选择教材;二是要“从个别的问题开始进到一般的原则”来编排教材;三是要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他指出,由于不同地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各异,因此“到处有他特殊的耕种方法,简单的课本不能把一切方法包括在内”。他要求中央农业学校教员根据苏区各地具体情况对教材不断完善补充,“但不能违反科学原则”。1934年6月,《农业常识》课本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审局印刷,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水稻、棉花、甘薯、甘蔗、豇豆等农作物知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猪、牛、鸡鸭等动物饲养知识,共计26课;下册以农作物栽培管理为主,每课后面均设置了复习思考题,共计18课。徐特立在《植棉经验说明》中对江西的气候和土壤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如,基于瑞金清明节气后还会出现霜的情况,他提出棉花要提前下种,最迟不能晚于谷雨节气。精心编排的教科书,既切合苏区实际又适合教学需要,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基础。
为破解苏区现实困难贡献力量
中央农业学校办学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一切教学和研究都围绕革命根据地建设来开展。学校响应党和苏区政府号召,密切关注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为破解这些难题贡献力量。
为了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巩固苏维埃政权,从1933年2月开始,中央苏区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查田运动。为了纠正运动中的偏差,推动查田运动科学正确的开展,中央农业学校于1933年11月印发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写的《土地问题》学习培训材料,通过培训提高干部在查田运动中的科学决策能力。材料指出:“正确的解决土地问题是苏维埃运动的中心问题。”材料围绕土地革命的重要意义、土地革命的路线和策略、查田运动等问题作出具体阐释、提出理论依据并给予方法指导,要求参与查田运动的干部正确分析阶级和广泛发动群众,“以工人为领导,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削弱富农,消灭地主,使土地革命的利益完全落在中农贫农工人身上”。经过培训,苏区干部对中国革命中的土地问题形成了正确认识,更为科学地把握了中央土地政策的原则和查田运动的要领,减少了运动中的偏差,很好地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34年1月,在筹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际,中央农业学校学生与工作人员作出充分准备,以实际行动体现对二苏大会的拥护。校学生委员会召集全体同学开会研讨,经过热烈讨论,决定成立三个组织。一是宣传队,围绕扩大红军与归队运动、节省经济发展生产、充实红军给养、争取反“围剿”战争全部胜利等展开宣传。二是耕田队,帮助红军家属耕田。三是募捐队,当场募集到大洋二元,并决定在散会后继续开展募捐工作。
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禁止商品在白区与苏区之间流通,致使苏区布匹短缺,干部群众的穿衣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中央农业学校将植棉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破解。当时中央苏区农民群众没有植棉的经验,学校没有植棉专业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书籍。徐特立就带领师生在实验中摸索,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尝试,“关于植棉的旱涝问题、品种问题、施肥问题、整枝打叉问题、播种期成熟期问题,我们取得很多的经验”。1934年7月21日,第217期《红色中华》刊发了《加紧棉花的培植工作!》一文,报道中央农业学校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苏区植棉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8个原因,并提出7点具体解决方法。此外,徐特立还亲自指导教员研制成轧棉机。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中央农业学校停办。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学校培训了一大批农业建设干部和技术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科学研究,为苏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经验和技术支持,为解决苏区的实际困难付出了努力,为保卫苏区革命政权贡献了力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