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蟠龙纹盖青铜罍,右为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蟠龙纹盖青铜罍。 图据四川博物院
提起蜀道,也许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闭塞阻滞,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艰险难行。可在中华历史中延绵数千年的蜀道,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
近日,四川博物院正在举行《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从青铜重器到华彩蜀绣,从精美金器到翰墨丹青……430余件/套蜀道主题珍贵文物亮相,无一不展示出千年蜀道的统一、开放、精神向上,以及丰厚的文化积淀。数千年来,先民在悬崖绝壁之上凿山铺路、修栈架桥,使天堑变通途,造就了千古闻名的蜀道。
在一众国宝重器中,两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却又展露出“萌萌哒”气质的蟠龙纹盖青铜罍,总能吸引观众驻足。倘若不仔细观看展签,也许不少观众会以为这是来自同一地区的展品。但实际上,它们一件是四川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另一件则来自湖北省随州市博物馆。这两件出土地相隔遥远的罍,为何器形和纹饰都如此相似?在展览现场,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副主任郭军涛介绍,这些文物其实折射了蜀道存在的印迹。
出土地遥远的两件青铜罍
造型风格都非常相似
蜿蜒盘踞的蟠龙,圆溜溜的眼睛搭配上噘起的嘴巴,呆萌的表情、可爱的形态一览无余。同时,它头上长角,两爪蹬在盖上,仿佛要一跃而起……说起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件明星文物,不少文博迷会感叹其工艺之精湛,世所罕见。
“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特别是它的盖子上铸造有精致的立体蟠龙。在商周青铜器里,有这种立体圆雕的盖子比较少见。”郭军涛介绍,这件文物来自著名的彭州竹瓦街窖藏。
而在大蜀道特展中,与这件青铜罍并排展出的,是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111号墓出土的蟠龙纹盖青铜罍。若不仔细观看,观众很难发现这两件文物的细微区别。同时,放眼全国范围内,此类造型的青铜罍在辽宁朝阳喀左县也有出土。郭军涛解释,这些出土地相隔遥远的青铜罍,都为“西周制造”。
“这几件蟠龙纹盖青铜罍,都集中在西周早期,造型风格非常相似。”在郭军涛看来,西周王朝的建立,呈现出新王朝的新气象,表现在早期青铜器上,则是装饰不厌其繁,极尽奢华美丽。譬如,竹瓦街窖藏中出土的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也是极为繁复奢华。
蜀道在商周时期早已开通
蜀地与中原文化交流密切
相隔千里,却先后出土了造型极为相似的精美青铜器,这不免让观众思考文物背后所暗藏的丰富文化信息。当目光从这两件青铜罍上移开,转移到相近的玻璃展柜中,会发现一件同样来自彭州竹瓦街窖藏的涡纹铜罍与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青铜罍造型也颇为相似。
这些文物集中呈现在大蜀道文化展中,向观众传递出强烈信息,那就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中,蜀地经由蜀道与外界发生频繁的交流。
郭军涛表示,文学作品中的蜀地与蜀道,给人以闭塞、不与外界交流的印象。但通过一件件青铜器相互间的关系,足见这一印象是不准确的。“从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四川地区与关中地区,与长江流域的湖北地区等,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也就佐证了蜀道在商周时期早已开通,而且蜀地跟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还很密切。大蜀道文化展中的青铜器,就是非常有力的物质证据。”郭军涛说。
同时,郭军涛提到,竹瓦街窖藏出土青铜器上的许多纹饰,将其进行拆解后可以发现,这些纹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与其他地区的青铜器相联系。除了前面提到的湖北、辽宁、陕西,还可以跟山东、湖南等地区联系。“这些纹饰,都是当时很流行的造型风格,包括装饰技艺。我们把这些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背景,放到西周早期的政治地理范围去看,它们的分布范围就是周文化影响的范围,是西周初年周文化强势外扩的鲜活见证。”
而根据这些纹饰细节的比对,以及铸造工艺的研究,郭军涛认为竹瓦街窖藏青铜器,极可能是中原铸造了之后流传到蜀地的东西。而这一批相互联系的青铜器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出自同一产地,甚至同一作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