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书写祖父王赓浮沉一生

斯坦福博士书写祖父王赓浮沉一生
2024年09月06日 02:50 华西都市报

“陆小曼前夫”标签外的人生:

王冬妮在《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分享会上。

《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一书封面。

王赓与陈剑趣(本书作者王冬妮的祖母)的结婚照。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观众,在欣赏徐志摩、陆小曼的旷世奇恋时,应该不太会格外关注那个戏份很少的角色——陆小曼的前夫王赓。

  然而历史的奇妙就在于,世事总有机会告诉你,用“陆小曼前夫”的简陋标签和道听途说的传闻,去概括王赓这个历史人物是很不恰当、不公正的做法。王赓的人生远远不只是他跟陆小曼那段短暂婚姻,他不是别人故事的背景板,他是自己故事的主角。

  2024年8月,《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王赓亲孙女、斯坦福大学古典学博士王冬妮历时数年钩沉多国档案史料,并访遍亲友书写而成。其中涉及王赓的留学时光、性格特征、情感经历、牢狱劫难、抗战风云等,详细梳理出了一个迥异于野史形象的王赓。

  作为历史记录的一种形式,家族史书写和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公众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学者马勇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特别强调,王冬妮写这本书并非仅凭亲情去为爷爷翻案或抒情,而是以专业的历史学训练,搜集大量资料和家族记忆完成,是一次严肃的近代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这本书给他带来了“颠覆性认知”。他由此意识到,王赓是一个很值得去重新研究的历史人物,通过对王赓的研究,会补齐曾经模糊的节点,让一些人物之间的关联更加明了,对促进中国近代史更深一步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百年前

一位江南少年沉浮曲折的一生

  王赓的故事,是一个聪颖、勤奋的江南少年奋斗的故事,也是遭遇背叛、挫折依然坚持善良和正直的故事。王赓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嘉乐堂,一个旧式簪缨之家。幼年进私塾接受传统开蒙教育,在办学理念极为超前的私立中学“安定学堂”就读。该校的历届校友中出现过茅盾、钱学森等知名人士。十六岁的王赓品学兼优,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同期同学中有胡适、梅贻琦、竺可桢、赵元任等人。1915年王赓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来考入西点军校,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八名西点军校毕业生之一。

  1918年,王赓学成归国在军政界任职。1919年他随团出席巴黎和会,结识了陆征祥、顾维钧、张君劢等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并由此与梁启超结下师生之谊。1923年,28岁的王赓被任命为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同年晋升陆军少将。一颗军政新星冉冉升起。

  此时的王赓,与陆小曼刚结婚一年。在外地出差的王赓担心生病的妻子在家冷清,会特意写信给自己在北京的朋友,让其帮自己照顾小曼,引导她到“甜美和光明”的路上去。虽然不是徐志摩那样的浪漫派诗人,但王赓也有浓重的文艺气质。在普林斯顿大学,王赓攻读的是文学学士学位,他对莎士比亚的迷恋和热爱令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同学都自叹不如,也因此收获外号“老莎”。因为接待到访中国的泰戈尔,徐志摩和陆小曼有了交集,王赓的人生从此被改写。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从济南到达北京东站。在接待的人群中,除了梁启超、徐志摩、林徽因、林长民等人,也有王赓。原本跟陆小曼是朋友的徐志摩,赢得了陆小曼的爱情。在周围人劝说下,经过一番痛苦挣扎的王赓选择放手,与陆小曼离婚。徐志摩和陆小曼1926年结婚时,王赓送上厚礼和一幅亲笔字“苦尽甘来方知味”。与陆小曼分开十多年后,王赓有了新的家庭,1939年他经人介绍与一位普通女子结婚成家,育有一双儿女:王兴安、王盛宏。《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的作者王冬妮即王兴安之女。

  除了婚变带来的重创之外,王赓在事业上也经过一场无妄之灾,身染重疾,仕途亦急转直下。那是在1932年淞沪抗战打响之后,王赓在上海突然被日本逮捕关押,随后获救。官方调查判定王赓因为“擅离戒严地点”,被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比牢狱更让王赓煎熬的是,社会上开始有传闻王赓带着十九路军部署地图和作战计划去了租界,文件落入日本人之手,有卖国嫌疑,在当时被称为“王赓事件”。

  事情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王冬妮围绕“王赓事件”,尽力做了缜密的还原和澄清。“作为亲人,我们当然相信他是无辜的,他不会做出传闻中的事情。但是进行历史研究和书写,需要客观的实在的证据。”王冬妮在书中特别详细提到,王赓被抓之时,身上并没有军事文件被日本人带走的最有力最直接的证人是莫雄。当时莫雄的职务是税警总团的总参议。莫雄称王赓出事的那天,王赓将一大堆绝密档案悉数交给他保管,并告诉他自己要去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探访西点军校的美国同学。这一点也与陆小曼写的澄清信中的相关核心信息是一致的。此外王冬妮还找到日本外务省内部档案的记录、王赓向蒋介石作出说明的信函,从多个层面有力证明,关于王赓卖国的传闻纯属子虚乌有。

  这次经历让王赓的健康受到巨大损害,内心也深受折磨,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丧志,而是继续默默积蓄自己,希望有机会再为国效力。抗战全面爆发后,王赓再次得到信任,受命出山。1942年,肩负着外交使命的王赓再次踏上了前往西半球的旅程。虽然此时他患有严重的肾病和心脏病,健康状况极度不宜车马劳顿,但他毫不犹豫地登上从印度洋赴北美的飞机。因为他确信这次出行将会促进国际合作,从而联手击退日本侵略者。然而,他最终病逝在这趟旅程途中,年仅47岁。客死异乡的王赓,葬在埃及首都开罗。

  “那个听着吴侬软语长大的江南少年肯定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常伴他左右的竟然会是北非的黄沙和烈日——童年里那个烟雨迷蒙、草长莺飞、粉墙黛瓦的江南终究是再也回不去了。”王冬妮在书中写道,字里行间带着对祖父的爱和缅怀。

百年后

一位“学霸”孙女与祖父相遇

  一百年前,江南少年王赓走过了被时代和命运裹挟的短暂一生。一百年之后,他的孙女王冬妮恰好学了历史学,还是名校博士,受到很好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训练。然后她通过写一本书的方式,“遇见”自己从未谋面的祖父。

  在探寻祖父脚步、回味他人生的过程中,王冬妮也逐渐更清晰地意识到,尘封的往事对活着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她也认为自己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他努力过,也失败过。我爷爷这一生,没有留下来钱财,名声也不大。身为军人不算是战功赫赫,作为文人也没有名垂青史。从世俗角度来说,可以说他是失败的。但100年以后,我去梳理他的故事,发现他身上依然有很多亮光,可以照耀到我,还有其他很多人。这让我确认,评价一个人的生命,除了世俗的层面,还有更高的层次、纬度存在。历史的滚滚洪流牵引着他的一生,但他也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自己的吉光片羽。”

  作为读者,重新了解王赓,也不只是更清楚历史上著名的“徐陆恋”事件更完整的原貌,而是更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存在:少年时代勤奋努力,青年时代出类拔萃学业有成,收获过温暖,也遭遇过背叛,受到过误解。面对一次次挫折,他内心有剧烈挣扎但并没有全然崩溃,而是保持自己的信念。或许,今天我们“穿越”到时间的过去去看清楚一个历史人物,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图片由受访者王冬妮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陆小曼 徐志摩 历史 斯坦福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09-02 慧翰股份 301600 39.8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