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丝毯非遗传承人卢兴琼
采用剪花技艺充满立体感的阆中丝毯。
川北医学院学生在阆中丝毯博物馆研学。
阆中丝毯博物馆内景。
如果用真丝做地毯,会是什么样呢?在南充阆中,从明代开始,就出现了丝毯编织作坊。2014年,“阆中丝毯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传统地毯不同的是,阆中丝毯采用真丝纯手工打结织造。更特别的是,它仍在使用全世界少见的片剪技术,被誉为“东方软浮雕”。
1
一丈毯千两丝阆中丝毯列入国家非遗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一诗中描写的真丝地毯,其织造工艺如今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在阆中得到保护传承。
阆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蜀汉名将张飞曾在此镇守7年。这里养蚕历史悠久,公元214年至221年,任巴西郡太守的张飞,鼓励当地栽桑养蚕,大力发展地方蚕桑和丝绸产业。
明著名学者郭子章所著《蚕论》记载“经浙至川,阆中蚕桑最盛”。1924年阆中“莲花牌”生丝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发达的蚕桑业促进了阆中丝毯行业的兴盛,明清以来,阆中家庭作坊林立,尤以城南一街最多,百姓称为“机房街”,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在阆中,传统丝毯编织全流程技艺得到完整保留,2014年,“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始于明朝的阆中丝毯,最早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20世纪70年代,阆中成立丝毯厂,更多人进入丝毯编织行业,到90年代阆中从事丝毯编织的人达上万之众。近30年,阆中丝毯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全国手工丝毯质量评比第一名”,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软浮雕”“片剪皇后”,其工艺水平得到世界认可。
2
唯一丝毯博物馆生产车间成研学热门地
阆中丝毯博物馆,是全国唯一收藏阆中丝毯、体现阆中丝毯织造技艺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3000余件阆中丝毯,这些作品题材多样,有的以东西方古老传说为蓝本创作,有的以毕加索、徐悲鸿等艺术大家的作品为蓝本创作,图案组合涉及龙凤花鸟、青铜铭文、忍冬纹饰等,元素多样。
这里既是博物馆,也是阆中丝毯面向全球的生产车间,多位从业数十年的丝毯制造师,为观众展示着阆中丝毯的织造技艺。博物馆的一个个木质支架上,蚕丝紧紧绷成白色毯布,数种彩色丝线次第排列,工人熟练地将一根根丝线缠绕打结,双手翻飞间,繁密精致的图案就跃然“毯”上。
在这里,游客和市民不仅可以感受到“东方软浮雕”的独特韵味,看到艺人高超的编织技能,还能客串工匠,体验丝毯编织手艺,因此这里也成为热门研学旅游地。
3
打结耗时长难度高惊艳世界的织造技艺
“阆中丝毯选用上等桑蚕丝和柞蚕丝,通过高密度打结制成,有很高收藏价值。”在博物馆里,阆中丝毯非遗传承人卢兴琼介绍,阆中丝毯织造技艺有七大工序:绘图、染色、织造、平毛、剪花、整修和洗毯。其中,高密度的手工打结,是主要织造技艺,也是阆中丝毯织造的核心。“打结耗时长,难度高,以300道为例,一个织造工一年只能织两平方米。”
阆中完整地保留了传统丝毯编织全流程技艺,一些国内外早已消失的绝技也在这里得以传承。比如织造师手头的“织活图”绝技:阆中丝毯博物馆的织造间里,每个织造师的架子上,都挂着一幅图,上面没有特别的标记。织造师不点画坐标和色谱,仅观察图画原作,对应织造架上的经线和纬线,靠对图画的鉴赏和理解进行创作。原图颜色层次的变化和渐进完全靠丝线来表现,作品大小、神韵,皆来自织造工心、眼、手的高度协调统一。
剪花,又称“片剪饰花”,也是一项绝技。以剪刀为工具,通过开、片、剪、投等不同技法进行修饰,使图案凹凸有致,使平面图案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感,让静态图案具有动态视觉效果,正因如此,阆中丝毯才被称为“东方软浮雕”。
近年来,阆中丝毯一边搞生产,一边坚持非遗传承推广。手工丝毯远销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好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摄影报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