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各国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市场选择。当一些在华跨国公司将部分产业链外迁时,我们不必夸大解读,要坚信中国制造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当一些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在华投资时,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中国制造还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近日,关于“富士康‘回来了’”的新闻受到关注。先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宣布,富士康将在郑州投资约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紧接着,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苹果手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已跌出前五名。有分析认为,苹果手机在华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印度组装的手机质量合格率仅有约50%。
事实上,产业链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各国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市场选择。从此前几轮全球分工和产业转移来看,调整的动力是效率,也就是哪里成本低、效率高,产业就转移去哪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会对全球生产能力布局主动进行调整。因此,无论是中国多年来成功吸引大量外资,承接大规模全球制造业转移,从而成为“世界工厂”;还是当前存在的一些在华跨国公司将部分产业链外迁,以及一些中国企业向国外布局产业链,都是企业推进多元化布局的合理行为,也是符合产业规律的正常现象。
重要的是,要从产业转移中分析背后的原因。当前,我国产业链外迁除了地缘政治等因素外,关键在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劳动力、土地等成本逐渐增高,与东南亚等地相比,中国失去了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导致部分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外迁。但对于低端产业转移,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这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产业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会倒逼产业链升级。这一点,从近年来越来越多外资主动投向中国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也可看出。
中国制造已不止于成本优势。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能大幅摊薄制造业成本。同时,产业链集群、物流供应链、生产技术、产业工人和产业配套环境等打造出了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即生产效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的双重优势。此前有研究机构分析,苹果即使想从中国转出10%的产能也需大约8年时间,原因就在于中国有完善的产业链生态、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专业的工人等。也是因为高效协作的本地配套供应链,不少产业集群把提升生产效率、压低生产成本做到极致,能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变成了搬不走的产业。
应该理性看待富士康“走了”或是“回来了”。当一些在华跨国公司将部分产业链外迁时,我们不必夸大解读,认为“谁谁又要跑了”,要坚信中国制造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当下,除了已有的规模、效率、完整性、市场潜力、劳动资源等优势,中国制造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不断寻求创新突破、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不仅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也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优化。
反之,当一些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在华投资时,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诚然,这代表了对中国制造优势的认可和肯定,也会给中国制造带来一定积极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就对其短板弱项和风险因素视而不见。想要在这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掌握主动权,中国制造还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需要我们切实为企业减税降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补链强链,掌握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同时,加快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力推动中国制造强化可控力、提升竞争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