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年仅31岁的萧红,像一颗耀眼夺目的流星,匆匆划过呼兰河的上空。她的文字落入水中,激起圈圈涟漪,荡漾了半个多世纪。即便你不太熟悉萧红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学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这两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均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小说的开篇便展现了一幅天寒地冻的北国景象:“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这句话定下了整部书苍凉寥落的基调,并通过赶车车夫、卖豆腐的人、卖馒头的老头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小城冬日肃穆清冷的氛围,同时呼应着小说第一章结尾小城人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的麻木不仁。“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萧红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描述着呼兰河城内千姿百态的众生相,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到处都是暗灰色的凄凉,人们习惯于冷眼旁观,风言风语对待旁人的处境,哪怕这不幸的遭遇正逼近自己的头顶,而在噩耗到来之前,也就过着春夏秋冬,也就一天一天地糊里糊涂地活着。读者能够感受到民国初期普罗大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一场又一场悲剧接替上演,令人不知道究竟哪一个值得怜悯与痛恨……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与祖父在花园度过的一段欢乐无比的时光,书中描写“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这是全书最温馨的一幅画面,这段文字使我感受到童年的萧红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也能感受到萧红对祖父的爱与怀念。
全书的高潮部分是小团圆媳妇和胡家的跳大神治病。原本健康、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被保守、愚昧、封建的婆婆折磨虐待成了精神病,胡家继而采用各种迷信的方式进行救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离世。其间周围左邻右舍看似关心、实则看戏的心态,展现了时代的愚昧和个体的悲剧。“大家惋惜着也就散了,不知道团圆媳妇是死是活,只是觉得见了世面,没白来。”“大神一看看热闹的人都回了,又把鼓打起来了,他拿出针刺了刺小团圆媳妇的指尖,这媳妇儿又醒过来了。于是大家又回来了。”这段文字让人感觉萧红不愧师承于鲁迅,能够读出鲁迅先生作品的影子。
也许是萧红想为这个黑暗的世界留下一点希望的光,小说最后一章以磨坊磨倌冯歪嘴子结婚生子又丧偶的故事作为结局。冯歪嘴子同样属于社会底层,生活条件艰苦,祸不单行的是妻子在生完二胎后便撒手人寰。但冯歪嘴子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辛苦地劳作,一心只想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冯歪嘴子是作者在那个蒙昧时代塑造的一个光明形象,代表了希望与坚强。
作家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开始读时有欢乐之感,越读下去心情会一点一点越沉重下去。想来那时蛰居在香港的萧红也是寂寞的吧,脑海里飞逝着童年的记忆,内心深处被乡愁充盈。
1942年1月22日,在发表《呼兰河传》两年后,萧红因病在香港逝世,留给后人无尽的喟叹和唏嘘!“洛神”已去,风骨犹在。作家金庸在拜谒过她的墓地后写道:“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墓地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李光灿
《呼兰河传》
萧红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