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在广州、武汉等城市,几大主流品牌的共享单车将工作日的起步价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超过10分钟后,计费标准为每15分钟1元。调整后,1小时的骑行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等地共享单车的节假日和周末起步价均为1.8元。南京、武汉、西安等地也采纳了类似的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同计费策略。有用户表示,骑共享单车,“比几年前贵了不少。”(潮新闻)
回溯这几年共享单车的价格走向,简直是“一涨再涨”。并且,观察其边际变化,公众还能隐隐看出另一个趋势,那就是涨价的频率和幅度还在提升。似乎,每隔一段时间,类似的新闻就会爆出。时至今日,相关的表达,已经变成了“共享单车又又又涨价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层面的热议与质疑,似乎并未能减缓共享单车的涨价惯性。这种单边的、强势的、连续的提价动作,时至今日依旧看不到明显的刹车机制。
事实上,就如同很多其他商品一样,共享单车的定价逻辑,其实主要也是基于两个主线。其一,是供需关系,庞大的用户基数、订单数量、消费数据,都表明,这门生意有着旺盛的需求,这是“涨价”的底气所在;其二,则是竞争格局。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大体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寡头格局,彼此间更容易形成“价格默契”。简单梳理近几轮的共享单车涨价,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几家企业呈现出强烈的“看齐”“跟涨”态势,这与前些年的烧钱补贴、价格战,可谓天壤之别。
从商业角度说,涨价必会导致一部分用户流失。而这,置于当下的市场结构中,或许并不是共享单车企业所太过介意的。这其实很好理解:相较于“薄利多销”的策略,提高客单价的做法,很多时候甚至能带来更高的营收和利润。更不用说,减少一部分客户和订单量,相应地也会降低一部分折旧、维修、转运费用。所以,从算总账的角度考虑,现阶段共享单车企业显然在寻找一个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路径,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摸索出一个最合适的价格。
涨价并不必然会带来企业盈利的增加,只有涨价的同时确保用户不大量流失,共享单车企业才能增收。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到底有多大?一个均衡的价格到底是多少?对此,供需双方或许难免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试探、磨合。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