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消暑话瓷枕

(宋)虎形瓷枕

(宋)吉州窑绿釉蕉叶纹瓷枕 (宋)吉州窑绿釉蕉叶纹瓷枕

◆ 李笙清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僧榻雨花乱,客衾霜月寒。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描述了古人使用瓷枕度夏消暑的特殊功效。当节令迈过小暑的门槛,就进入了盛夏伏天,炎炎暑气之下,人们以各种纳凉方式来度过漫漫夏夜,传统的竹床、篾席、蒲扇一起上阵,加上空调、电扇营造出来一方清凉舒适的环境,总能让人安然入眠。可是在没有发电机的时代,古人以自己的方式,照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瓷枕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纳凉工具。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古人巧妙地利用瓷枕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头枕纳凉,去乏怡神,可谓古人聪明才智的一大体现。

从古至今,枕头一直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寝具,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记载。人们劳作之余,在床榻上消乏解疲,恬然入梦,睡眠好坏与枕头的舒适度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枕头五花八门,在时代的发展演进中,石、陶、木、漆、玉、瓷、竹、布等各种质地的枕头交替出现,随着我国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瓷枕一经出现,顿时成为古人夏日寝具的不二选择。“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玉枕”,就是一件凉爽宜人的青白釉瓷枕。

据史料记载,瓷枕作为我国古代陶瓷器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宋代以后广为流行,明清时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历史上,不仅官窑烧造了许多精美的瓷枕,一些民窑也多有烧造,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这也体现了在酷暑难耐的炎夏里,人们对瓷枕使用的广泛性。瓷枕中空,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打成七八毫米厚的泥板,镶接起来,等到泥坯半干时修整,然后入窑烧造;另一种是模具成型,用软泥在模具上均匀抹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合拢,定型后取出泥坯修整好,施化妆土,刻画花纹或彩绘,待半干后入窑烧造。瓷枕上一般都留有一个小孔,主要是为防止烧造时内部空气受热膨胀而损坏瓷枕胎体。瓷枕的形制多样,长方形、八角形、腰圆形、椭圆形、鸡心形、云头形、银锭形、马鞍形、如意形、花瓣形、树叶形、扇子形,以及仕女、美人、童子等人物形枕和兽形枕。古人认为猛兽可以镇宅辟邪,故兽形枕多以龙、虎、狮等猛兽为造型。瓷枕大多两侧稍高,中部略低,侧面留有小气孔,釉面光洁凉爽,前卧后仰,利于仰卧和侧躺,林林总总,各具神采。纹饰主要有山水纹、人物纹、动物纹、花草纹、文字纹等,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

瓷枕工艺复杂而精湛,极富表现力与艺术性,集刻、划、剔、印、堆塑等多种技法于一身,造型、釉色、纹饰丰富多彩,美轮美奂。匠人或题诗其上,诗情漫溢枕面,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磁州窑陶枕上的一首《行香子》,其中的“一筇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坐,有时眠”之句清新脱俗,令人于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缕来自大自然的淡淡清凉,对古人闲适、恬淡的瓷枕之乐充满向往。有的纹饰内涵丰富,画意相随,山水、人物、花卉、鸟兽充盈其间,神话、传说、典故耳熟能详,造型端庄,赏心悦目。有的形似莲花,绿意缤纷,凉意自生;有的刻画蕉叶纹饰,清凉如水,暑气不侵;有的釉色青郁,让人感觉就像头枕一泓清波,在习习凉意中酣然入梦,在为瓷枕倍添清凉意境的同时,亦体现了制作者刻意在瓷枕上营造出一片清凉环境的匠心独运,清乾隆皇帝对瓷枕极其喜爱,发出过“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的感叹。

瓷枕清凉沁肤,爽身宜人,渗透着“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的一丝悠悠清凉。古人除了将其用作寝具,还具有号脉诊病、趋吉辟邪等用途,加上其集形制、纹饰于一体的特色,极具观赏、把玩、陈设和收藏价值,深受藏家青睐。

“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盛夏溽暑,吟咏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北宋文学家张耒的《谢黄师是惠碧瓷枕》,想起古人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发明瓷枕这一极具特色的纳凉寝具,并赋予瓷枕精美的艺术,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乾隆皇帝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