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艳芬
今年以来,排队的拟IPO银行已有3家农商行撤回上市申请,在商业银行冲击A股上市的历史上,如此频率较为少见。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登陆A股市场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品牌度,还可以更加便捷地募资“补血”,进一步利用资本市场功能实现再融资。从统计数据上看,2016年至2022年1月,共有26家银行成功实现A股IPO,其中24家为地方性银行,上市后通过A股首发募资、增发、发行优先股、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融资方式,累计实现募资约2955亿元。
具体来看,自2016年之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青岛银行通过配股募资共计290余亿元;无锡银行、贵阳银行、长沙银行、郑州银行、杭州银行通过定增募资共计240余亿元。从效果上看,这两种募资方式均可直接补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此外,长沙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合计募资609亿元,直接补充了其他一级资本。
实际上,银行上市的过程,也是其出清不良资产、提高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的过程,投资者因此才会认可其价值并愿意去投资,从而让相关上市银行实现募资的结果。
回溯而言,各类型银行闯关A股均有其“历史时间”。第一波银行上市潮,发生在1991年、2003年年间,彼时部分股份行先行试水并获得成功;第二波银行上市热潮,集中于2006~2007年间,主要是刚刚完成不良资产出清的国有大行和部分城商行上市。行至2010年,A股的银行板块已涵盖5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等3家城商行。
上述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IPO募资规模多在百亿元以上,而上述3家城商行当时实现首发募资净额也分别达到40.27亿元、67.14亿元、146.85亿元,一举将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从2006年末的11.48%、11.71%、12.78%,提升至2007年末的21%、30.67%、20.11%,成为当年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上市银行。
不过,此后6年,A股未向银行IPO“开闸”,直至2016年江苏银行成功IPO,第三次银行上市潮终于开启。此后,随着江阴银行等苏南地区的5家农商行陆续上市,银行板块的农商行空白也被填补。
转折点在2022年1月兰州银行过会后到来,两年多来还未有一家银行成功过会,银行IPO进入停滞期。整体而言,通过上述三次上市潮以及个别时间段的“查漏补缺”,当前包括国有六大行、9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头部区域的中小银行在内,共计42家上市银行构成了A股市场的“压舱石”板块。
可以说,中小银行密集上市的节奏已走过了三段历史时期,国内已有27家城农商行成功IPO,数量占据银行板块的半壁江山。
在推进历史的过程中,A股的IPO生态也发生了变化。在上市监管政策变化下,自2023年以来,撤回上市申请的拟IPO公司愈发增多,2024年上半年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拟IPO公司数量为286家,已超去年全年的218家,创下历史新高。地方银行近一年撤回的4单IPO申请,是上述“撤单潮”下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受LPR利率调整、房贷重定价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端收益率的下滑进一步带动了净息差的收窄,拖累了盈利的增长以及内源性资本的补充。尤其是中小银行,如何拓展外部资本工具以弥补资本金的不足,是摆在眼前的一道必考题。
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多个政策文件中,均有提及支持银行补充资本的表述,永续债、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等创新型资本工具被更多地应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随着监管层更加重视银行资本补充,市场也预计监管部门将积极研究补充资本的可行措施,扩展资本补充渠道,进一步丰富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措施,以增加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客观而言,多家银行IPO撤单对其他正在排队的银行产生了一些心理压力,但这并不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平稳发展,更不会对尚未完成IPO的存量优质商业银行造成实质性的政策障碍。或者说,当前银行IPO节奏的放缓,是银行业逐步自我出清潜在风险的必要过程,大可不必过度解读。
责任编辑:郝欣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