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水运网
开栏的话:为了在全社会营造亲海、爱海、尚海的良好氛围,展现新时代海事干部职工担当奉献的新气象新风貌,7月2日,由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联合部海事局开展的“我们一起去看海”全媒体宣传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我们一起去看海”专栏,通过记者采访行等多种形式,讲好向海图强故事,厚植航海文化、海洋文化。敬请关注!
远眺东海,波涛东去、一碧万顷。7月2日,“活力东海 向海而兴”媒体行采访团乘坐“海巡01”轮,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启航。一路上,采访团体验“水上城堡”爱达游轮、仰望高耸入云的吴淞口灯塔、行经繁忙有序的外高桥港区、流连波澜壮阔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注视汇聚了造船业“三颗明珠”的长兴岛。
向海图强,立事兴邦。海事工作伴海而生、依水而兴,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重要领域,2023年,全国海事系统高效保障2600余万艘次船舶、166.8亿吨货物进出港,5.1亿人次旅客平安出行。“有海的地方就有海事。”沿路上,采访团倾听感受着交通海事工作者主动融入和服务发展前沿阵地的积极作为。
邮轮经济复苏 海事精准服务
作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邮轮已成为国际市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旅游载体。自2023年9月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以来,多座城市陆续恢复国际邮轮航线,各地邮轮口岸出入境体量增长明显,邮轮旅游市场呈现新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上海母港已有5艘大型邮轮投入运营,出入境旅客数量超过51.6万人次。1月1日从吴淞口码头开启商业首航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今年旅客运输量突破15万人次,完成了37个航次。
目前我国邮轮产业正从“逐步回暖”步入“繁荣发展”新阶段,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媒体行的第一站,采访团登上标志着中国邮轮产业崛起象征的“国之重器”“爱达·魔都号”。在邮轮上,上海海事局指挥中心樊仁贵向记者介绍,海事部门实行“一船一策”,为每一艘进出港的大型邮轮制定一整套完善的交通组织服务方案,“我们会提前掌握邮轮的进出港计划,统筹重要航路的指挥调度,从而确保大幅提升靠泊效率,缩短旅客等待时间,增加上海母港的吸引力。”樊仁贵说。
“在邮轮启航前,海事、海关、边检等单位会对邮轮进行全方位‘体检’。”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开展相应的综合应急演习、专项应急演练等,完善优化水上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提高事故预防和处置能力。
宝山海事局还成立了邮轮安全保障工作专班,并运用“无人机+海巡艇+电子巡航”的立体监管手段,全天候全时段强化邮轮远程监控和现场维护,加强码头前沿水域船舶管控疏导和靠离泊护航。
邮轮政务服务方面,海事部门建立了邮轮服务保障联络机制,以及时远程指导邮轮明火作业备案、防污染作业报告、船员证书核发等工作,并向邮轮代理、船员提供咨询、指导、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
邮轮降本减排方面,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海事部门逐船逐泊位落实岸电容量、接插件和位置匹配情况,实现邮轮常态化使用岸电,发挥岸电减排效应。去年5月以来,岸电的使用为靠泊邮轮节约464吨燃料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71吨,为企业节约成本约290万元。
创新服务监管 激发航运活力
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途经吴淞口灯塔旁,船流如织,航道通行平稳有序。我国第一座航海灯塔——百年吴淞口灯塔,是上海港口最为重要的航运地标之一,对航海者来说,看到了吴淞口灯塔,就找到了进黄浦江的大门。
上海因港而生、向海而兴,吴淞口灯塔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上海港港口位置逐步由内河移向海口的总体脉络和上海港由弱到强、由强到引领的过程,如今灯塔附近水域的繁忙,离不开上海海事的创新服务与监管。
吴淞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简称“吴淞VTS”)目前已形成由吴淞中心、吴淞口等10个雷达站和VTS监控中心的“十站一中心”监管格局,覆盖水域面积超过4000平方海里。
如今,吴淞VTS使用的监测系统已经能够自动预报警,实现全自动智能化辅助监控。其推出的“深水航道自动申报平台”,让通航效率提高近30%,事故率下降三成,同时实施黄浦江船舶流管控报告制度,根据黄浦江核心水域游览船、潮汐特征,安排大型、大吃水船舶错峰进口。
从不见人影的芦苇荡,到面向全球的自贸区,上海外高桥集装箱港区如今已占据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半壁江山。在“海巡01”轮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世界级港口外高桥港区,这里同往常一样充满着繁忙与秩序。作为中国最大汽车出口码头之一的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今年第一季度出口汽车超过29万辆,同比增长超25%。
从吴淞口码头出发,“海巡01”轮沿着长江出海口方向一路向前,来到了长江口深水航道,这里维护水深12.5米,是大型船舶进出上海港和长江沿线各大港口的必经水道,是关系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水上交通运输命脉,航行途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航道通航密度之大、船舶流之复杂。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口深水航道年均通航大型船舶超过6万艘次,为长三角及沿岸经济带输送煤、油等物资5亿吨、粮食4300万吨。长江口深水航道年均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货运量增加带动GDP增长年均超过千亿元。
过去,长江口由于受到巨大的潮量、径流量和流域来沙量的影响,长江口通航航道所处的拦门沙河段,自然水深仅6米,成为通航的瓶颈;如今,经过三期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航道水深已达到12.5米。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携手并进。据介绍,上海、江苏两地海事部门在海事监管、交通组织、信息数据、服务保障、信用管理、绿色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23年,随着沪苏VTS覆盖水域船舶“一次性船位报告”的施行,累计24.3万余艘次船舶直接受益,大幅提升了沪苏船舶进出长江的便利,充分激发了航运经济活力。
观海洋装备岛 展科技新高地
长兴岛,是崇明三岛中距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一个,位于长江入海口,拥有长年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这是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里,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新”提质的转型路。
顺着长江口航道一路向东而行,采访团来到了这座世界级的海洋装备岛——长兴岛,这里汇聚了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沪东中华四大央企,担负国之重器制造和研发重任,肩负国家海洋装备产业发展使命。近年来,已成功研制多种高端海工装备。
作为国家重点的海洋装备岛,长兴岛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助力我国海洋装备产业纵横四海,铸就国防军事钢铁之盾。这座海洋科技岛,正在不断汇聚新质动能,成为“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地、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兴岛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海洋实力、造船工艺的高速发展,更离不开航运人、海事人坚决捍卫海洋权益的决心与毅力。
站在“海巡01”轮甲板上,可以看见,一艘艘巨型船舶伫立于码头,展示着我国在海洋装备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突破和提升。
作为我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城市,上海正在加快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经下坞搭载总装;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24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的高技术船舶,已经实现“上海制造”;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储气装置以及深潜器、海底作业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实现突破。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海事部门正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