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学盛世修史再现百年辉煌

江苏文学盛世修史再现百年辉煌
2024年06月21日 05:23 媒体滚动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100余年来,江苏文坛重要作家、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各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期刊、文学社团屡开时代先河。近日开幕的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12编30卷约1000万字的《江苏新文学史》甫一发布,就成为一道“重磅”的文学风景。

《江苏新文学史》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立项,省作协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上起1892年,下讫2019年,全面深度地反映了江苏新文学发展的辉煌历程和重大成就。对首次担任中国作家馆主宾省的江苏而言,这部体大思精的新文学史是对百年间江苏文学的一次检阅和文学苏军实力的整体展示。发布会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就江苏文学盛世修史的可行性、独特性和启示性,全国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以勇气和底气追寻“文学之根”

与会学者认为,《江苏新文学史》系统总结江苏新文学发展的轨迹、经验,深入提炼百年江苏新文学史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为中国百年文学史的构建提供江苏模式、奉献江苏智慧,成为构建中国文学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之一。

盛世修史是时代机遇,也需要勇气和底气。“大项目要有‘大支持’‘好队伍’和‘大决心’。”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主任韩松林谈起《江苏新文学史》诞生的背后:有来自省委省政府的项目支持、热心指导,有以丁帆为代表的60多位省内专家学者的强强联合、集思广益,也有面对庞大史料、纷繁脉络时迎难而上的决心与胆略——种种力量的“加持”,催生了这部皇皇巨著。

江苏文学界一直有着及时总结经验、自觉积累史料的优良传统。早在2014年,省作协就成立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推出《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为江苏文学盛世修史打下牢固基础。透过这一视角,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深刻地感知到江苏文学如何“一脉千古成江河”:“千年文明造就了伟大的文学,中国文学有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挖掘整理文学发展脉络,追寻弘扬文学之根,《江苏新文学史》是对历史文脉的一次传承创新。”

作为一部新时代背景下的区域文学史,《江苏新文学史》承载着更多的学术抱负乃至文明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江苏新文学史》既要统筹好区域性的江苏文学和整体性的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以中国新文学的尺度梳理、盘点和总结江苏文学经验,又要从江苏文学窗口看中国新文学的成就;要在百年文学史的大历史逻辑下,凸显阶段性特征,发掘晚清通俗小说、新四军根据地文学等历史华章;既要充分关注经典作家,又要关注眼下冉冉升起的青年作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展望未来。

为百年江苏新文学“画像”

翻开《江苏新文学史》,首先让人惊喜的是对其起点的重新界定——1892年。这一年,江苏人韩邦庆写下长篇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以该事件作为江苏新文学史的起点,既体现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学术共识,也凸显了江苏“俗文学”作为“新文学”一支的脉络所在。

追寻“文学之根”、回望“来时的路”、总结历程与经验,是文学史的首要功能,却涉及许多学术难题:入史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做好对经典作家的重评、做到对同时代作家的公允?如何挖掘阐释江苏文学的经验和特色?个人见解怎么和学术史观点有机统合?

作为《江苏新文学史》总主编,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秉持一项基本原则,那就是“开放包容”:扩大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将海外华文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乃至评弹、评话、琴书等地方艺术通通纳入文学史视野,“只要有文字文本的艺术类型都算文学”;同时包容个性化的学术观点,鼓励新的审美发现。“宽进”的同时则是“严出”,在修史质量上精益求精,审校时发现不合格,不惜毁版重来。

透过地域文学史的独特棱镜,百年间江苏文学的辉煌历程与重大成就得以凝聚和显影。翻开散文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惊叹“江苏散文作家简直占据了时代文坛的半壁江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先锋派、新写实、新状态等全国性文学潮流均以江苏为大本营,如今江苏文学中的学者散文热、里下河文学、江南写作等思潮和现象也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而言,看到金枝芒的名字犹如发现一枚“彩蛋”,“金枝芒居然是江苏人!要知道,他可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

长跨度、大视野,赋予《江苏新文学史》包罗万象的文学景深和精彩幽微的历史褶皱。张清华欣慰地看到,这部文学史对抗战时期沦陷区、解放区、国统区的文学状况做了全面而实事求是的陈述,更钩沉出“新四军根据地文学”这一“沧海遗珠”。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注意到,从江苏走出的王韬、周恩来、瞿秋白、华罗庚,均创作出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作品,还有陈毅在新四军战斗期间写下的《江南抗战之春》,以及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作家亲历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书写,都在全国赢得广泛声誉。

既是江苏的,又是“文学史”的——《江苏新文学史》注重挖掘江苏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阐述区域文学成就,同时保持“史”的客观和学术的冷静。“从这30卷中我们看到了文献和史实,更看到了臧否取舍和学术研究的成果。”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

以独特史家眼光服务未来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都提到《江苏新文学史》“厚今薄古”的独特史观。

《江苏新文学史》落笔之点是2019年,得以囊括近年来的众多文学新现象、新趋势、新作品,为考察、评价近年来的江苏文学生态提供了参照视角。如网络文学编呈现了媒介变革所造就的文学新质和江苏网文作家取得的不俗成绩;文学期刊观照了近年来文学期刊如何在市场化大潮、媒体融合时代中跳出“舒适圈”,奋力探索新的办刊之路;诗歌编基于史论结合的立场,强调丰富多元的诗歌活动、诗歌事件所构筑的诗歌文化对区域诗歌生态的影响,对当下充满启示意义。

在适度的“厚今薄古”中,《江苏新文学史》跃动着“继往开来”的饱满能量。

杨庆祥赞叹江苏对文学人才的重视与扶植,以及对待历史的“开放意识”,“在大学里讲文学史,往往讲到上世纪80年代就结束了,后面的二三十年怎么处理,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何重要?因创作与批评,是文艺发展的鸟之双翼。《文艺报》副总编岳雯注意到,在网络文学编里,编撰者会对每一部作品直言缺陷和问题,印象特别深的是谈到江苏网络作家天下归元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认为其影视改编作品《凰权》降低了原著的女性主体性,沿用了男强女弱的套路,可谓一针见血,“它的史感在于敢做判断”。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看来,《江苏新文学史》的出版巩固了江苏文学在中国新文学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江苏新文学史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文学性和权威性的宏大体系,但在“史”的眼光之外,它还包含一种“未来意识”——

“对作家而言,无论我们对自己的作品多么满意,都必须把它放到专业的学术框架内审视;对江苏文学界来说,我们应以《江苏新文学史》出版为新的起点,推动当下与未来江苏文学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再造下一个百年辉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江苏新文学史 江苏省 文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