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商报
4月2日,记者从最高法获悉,最高法发布5起依法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故意从高空向公共场所连续抛掷酒瓶和玻璃杯致人重伤、被告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获刑10年的案例。
5个典型案例
明确裁判标准
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5个依法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典型案例,涉及高空抛物、破坏易燃易爆设备、重大责任事故等多领域,通过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裁判标准,提升案件审判效果。据介绍,此次发布的5个典型案例,有效回应了实践中存在的危害公共安全刑事案件法律适用、刑事政策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1
“李某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涉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问题,明确了高空抛物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标准;
■案例2
“王某岗破坏易燃易爆设备案”明确破坏正在使用的油气设备盗窃油气导致发生火灾的构成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同时构成盗窃罪的应择一重罪处罚;
■案例3
“刘某魁、孙某梅等非法买卖枪支案”明确审理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气枪铅弹刑事案件不能唯枪支数量论,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枪口比动能等在内的案件各方面情节,合理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案例4
“祁某华重大责任事故案”涉及近年来发生的一起重大建筑物坍塌事故,明确对于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起最关键作用的首要责任人要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心理期待;
■案例5
“吴某波危险作业案”明确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的危险作业罪这一新罪名的定罪标准,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该罪名有效惩治严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最高法表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涉及行业领域广泛,人民群众关注度高,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各级人民法院要不断加强对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归纳总结,正确理解、准确适用法律,确保相关案件特别是影响重大案件得到依法妥善处理。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监督、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准确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规定,更加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最高法披露,2017年5月18日14时许,被告人李某晨受老乡邀请,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某小区21楼房屋内饮酒,该房屋客厅阳台外系重庆市某中学的操场。当日18时许,李某晨因心情不好,故意将一个空啤酒瓶从客厅阳台丢到楼下操场上,啤酒瓶掉落到学校操场上后破碎,碎片反弹到正在学校操场上锻炼的一名学生后背上。数分钟后,李某晨又将一个带手柄玻璃杯从客厅阳台丢到楼下操场上,玻璃杯砸中正在学校操场上锻炼的学生叶某某(被害人,13岁)头部,致叶某某头部严重受伤,构成重伤二级。
此后,被告人李某晨被提起公诉。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晨从建筑物高层上先后将空啤酒瓶、玻璃杯扔向学校操场,危险性与刑法规定的放火、决水、爆炸等行为相当,可能危害不特定人员的生命、健康以及公私财产安全,并实际造成1人重伤的严重后果。李某晨明知从21楼高层住房高空抛物是一种危险行为,且在抛掷啤酒瓶时已经看见楼下系学校操场、有学生正在操场上锻炼,为发泄情绪不计后果将空啤酒瓶和玻璃杯扔下,造成被害人重伤的严重后果,主观上具有故意心态,行为客观上存在造成更严重危害后果的可能性,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李某晨归案后坦白认罪,可以从轻处罚。据此,于2018年2月1日作出判决,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晨有期徒刑十年。一审宣判后,李某晨提出上诉。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5月4日作出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对于该案的典型意义,最高法认为,对于高空抛物行为,应当根据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抛物场所、造成危害后果等因素,全面考量行为社会危害程度。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二第1款的规定,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构成高空抛物罪。该条第2款还规定,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依照处罚较重规定定罪处罚。在个别情况下,行为人故意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向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连续抛掷重物等物品,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北京报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