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税网
本报记者 雷晴 通讯员 陈海敏 卢智琳 辛欣
句句押韵藏笑料的答嘴鼓、惟妙惟肖漫谈古今逸事的讲古、有着“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在厦门,多达百余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每天在各个文化产业园区、文旅热点景区展示和传播,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深厚文脉。
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厦门市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持续畅通税企交流渠道,确保税惠政策直达快享,通过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涉税服务为企业赋能提效,帮助非遗传承走出“新路”。
护成长,让非遗技艺走出“深闺”
“2023年,我们累计举办200余场课程活动,在近150个中小学班级里开设了‘非遗课堂’。”福建华天艺道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兴中最近忙碌且快乐,“我正在赶一份新的项目标书,新的一年继续拓展新业务。”
福建华天艺道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专注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业务范围涵盖非遗手工课程、非遗研学、生活类非遗文创品三大板块,通过将扎染、泥塑、绒绣、铜胎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课程广泛应用于课堂教育、研学旅行、亲子活动、企业团建等领域,让非遗技艺走出“深闺”,走进寻常百姓家。
“早些年,公司‘非遗进校园’板块业务几近停滞,资金链紧张。好在税务部门及时上门辅导,帮助我们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成立以来累计减免金额达269万元。”王兴中高兴地向记者依次展示“古厝花砖胸针”“闽南语书签”等产品。“公司推出的这些非遗文创产品颇受各大景区游客的喜爱,销售情况持续向好。”他说。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惠和石文化园,年龄、性别各异的学员们手拿錾子,在影雕研学老师的指导下,由画稿上石到精雕,沉浸体验“石上绣花”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保护,更要传承。”在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惠和影雕代表性传承人、厦门惠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雅华的精心打造下,惠和石文化园每年吸引游客超80万人次,已成为闽南文化旅游重要窗口及厦门城市会客厅。“税务部门指派业务骨干作为我们的专属税收联络员,在公司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提供专业辅导和政策支持,坚定了我传承好非遗文化的决心和信心。”李雅华说。
通过前期对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摸排梳理,厦门市税务局不断强化对非遗企业的定制化辅导,通过税企互动平台、税企邮箱、微服务群等平台精准推送税惠政策,依托纳税人学堂、直播间等开展线上宣讲,组织党员突击队不定期实地走访,靶向解决企业涉税需求,助力非遗文化行稳致远。
助创新,让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起稿、塑造、雕刻、打磨、调漆、制线、盘结、安金、敷彩……一件漆线雕工艺品要经过数道工序才能完成。
“漆线雕从闽南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这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税务部门的贴心帮扶。”蔡氏漆线雕是文化部指定的厦门漆线雕技艺项目唯一申报和授牌保护的责任单位,第十三代传人蔡超荣表示,税务部门主动上门送策,指导其调整经营策略,由线下销售向线上模式扩展,形成了实体批发、零售、电商等多渠道销售模式。
“去年,我们共享受税费减免15.09万元,公司开始有指向性地推出文创产品。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十二生肖新作《祥龙献瑞》大受欢迎,今年前两个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12%。”蔡超荣说。
在李雅华看来,近年来厦门税收营商环境提升明显,更精准的政策指导和更精细的税费服务,为非遗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市场拓展注入动能。“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开拓了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文化、建筑市场。接下来,我们将加大研发力度,将闽南文化与高科技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路线,将‘惠和’打造成厦门文化产业的金名片。”李雅华说。
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技术,厦门税务部门“透视”海量发票信息,针对重点非遗企业,全面分析其货物流向、主要客户群体等情况,深入走访企业开展调研,从拓宽销售渠道、加强产品宣传、丰富文化项目等方面给予建议,让更多非遗文化迎着发展春风,走进百姓生活,走向世界各国,被看见、被了解、被热爱。
守匠心,护传承。接下来,厦门市税务部门将推出更多创新服务举措,确保非遗企业用足用好税惠红利,助力非遗焕发古韵新生,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力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