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
□ 本报记者 程长春 实习生 胡阳梅
通讯员 徐尧玲 毕建宇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一个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在黄海之滨崛起,迸发出无限活力。
这片产业投资热土持续涌动着蓬勃发展的气息,这座管网纵横的石化新城有力澎湃着绿色发展动能。徐圩新区深入践行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努力把现代工业“规划图”变成重大项目建设现实图景。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23年,徐圩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55.25亿元,同比增长97.7%;规上工业总产值1811.7亿元,同比增长116.2%;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739.6亿元,同比增长157.4%。
“我们将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树牢大局观、增强责任感、争做实干家,全力当好全市工业经济‘压舱石’,以担当作为真正挑起大梁,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引领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崛起,为全市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分答卷。”连云港市副市长、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吕洁说。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春光无限好,奋进正当时。施工工地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挖掘机长臂挥舞,管廊蜿蜒盘旋,石化装置林立……行走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蓬勃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
“开车成功!”1月5日,盛虹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万吨/年高端材料PETG装置成功产出合格产品,一次性开车成功。项目以虹港石化PTA和盛虹炼化乙二醇为原料,延链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新材料产品,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随着项目的成功投产,盛虹石化PETG总产能跃居国内第一。
重大项目既是引领投资、支撑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引擎”。走进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的施工现场,地下部分已施工完毕,近5000名工人正在进行钢结构、设备以及工艺管道安装。作为江苏省重大项目,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总投资216亿元,规划建设70万吨/年EVA、5万吨/年高端聚烯烃,以及环氧丙烷/苯乙烯及多元醇等项目。项目计划在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陆续中交,其中EVA装置全部投产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EVA总产能将达到每年1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预计实现年产值80亿元、销售利润20亿元。
作为江苏沿海开发重要经济增长极,徐圩新区已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石化产业集群,共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超5000亿元。徐圩新区精心调度盛虹炼化一体化等已投产项目开足马力,加速推动虹景新材料、虹威化工等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全力保障盛虹高端深加工产业链、卫星化学α-烯烃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工建设,着力铸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主引擎”,更好引领全市石化产业整体性协同发展,努力实现链条紧密衔接、产业联动支撑、区域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重点依托重大龙头企业,徐圩新区深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断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布局推进石化高端深加工产业链,加快提升研发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开辟下游产品高端化、差异化新赛道,并在原料多元化、材料高端化、运营智慧化等方面协同发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为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强大支撑。”徐圩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厚峰说。
早发力、快发力,抢时间、抢机遇。2024年,徐圩新区将全力攻坚重大项目,不断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立足全市工业增长“主引擎”定位,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知重负重、奋发有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扛起重大项目建设重任。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
国内首部推动石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开创了我国法治护航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河;印发施行《关于支持石化产业基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新增获批中节能、洋井环保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及连云港石化、虹洋热电、方洋能源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力科技创新,积蓄发展动力,徐圩新区驱动“创新引擎”,全面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瞄准世界一流,就不能只论产业规模。徐圩新区坚持全球视野,着力提升园区管理、数智赋能、“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实力,加快塑造比较优势,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把规模优势转化为高水平、特色化的产业集群优势,并贯彻落实到产业招商选择、项目建设管理、要素资源保障等各方面各环节,形成推动化工园区跻身一流转型发展的科学实践。
主攻前沿技术,蹚出发展新路。建立石化基地企业VOCs特征污染“物指纹库”,形成企业数据信息库及VOCs排放清单,实现VOCs精准溯源,全力推动VOCs减排项目取得实效;在园区层面全面推行冷却塔烟气消白,对石化产业基地19台已建冷却塔进行消雾改造,新建122台消雾型冷却塔;启动实施一批碳捕集和利用项目,助力实现“零碳使命”;创成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全国绿色工业园区、全国首批“一园一策一图”示范试点化工园区。
主攻产业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徐圩港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完成投资约331.67亿元,形成吞吐能力8500万吨;加快构建海河联运、陆海联运、海铁联运集疏运体系,港产联动发展水平国内领先;2023年,徐圩港区共实施31个重点项目,港区消防通道二期工程、30万吨级原油码头、海上综合救援训练基地等项目全速推进;扎实推进清洁能源供热、海水综合利用、配电网储能、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盛虹先进材料国际研发中心、长华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创新赋能,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空间。在希望的春天里,徐圩新区积极担当,实干争先,以临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空中俯瞰,“钢铁森林”与青山碧水各美其美;远眺湿地,成群结队的鸟儿共同奏响大自然的交响乐。如今的徐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绿色是徐圩新区最亮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这颗生态明珠。”徐圩新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新区率先编制印发了《徐圩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2022—2030年)》,建立了石化园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指标体系,形成了东陬山森林公园、云湖、香河湖、古泊善后河、埒子河口等“一绿两滨六湖七廊”生态多样性保护空间。
在徐圩新区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管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徐圩新区栖息、落脚,展现出对这片土地的情有独钟。截至目前,徐圩新区共记录到鸟类15目40科12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Ⅱ级11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徐圩新区坚持“守住生态就是守住未来”的发展逻辑,织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崛起”梦想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徐圩新区PM2.5浓度由34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4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善后河闸2020年至今均达到地表Ⅲ类水,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在近岸海域水质方面,2023年徐圩新区涉及的5个近岸海域考核点位年均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稳步提升。
开发建设的这些年,徐圩新区不断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环保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直面问题中坚持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徐圩特色的发展模式,高水平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安全环保管控体系。
——在园区边界及周边敏感点建设了11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及100座空气微站;在建成的化工企业废气排口及厂界安装200余套废气监测站点,形成覆盖全园区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组建具备大气、水、土壤、生态全要素覆盖的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中心;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能集团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氮氧化物近零排放、VOCs高效治理、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国内外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成功研创全球首套化工废气近零排放装置。
——高标准打造东港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净化工程,建立生态缓冲区,进一步保障了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正在建设的徐圩新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试验段,将全面改善海岸线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新区近岸海域水质。
——建成投用石化基地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实施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处置协同联动;形成政企联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配备各类现代化专业救援装备。
……
徐圩新区矢志打造国内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示范,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条一体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集群生态化,以高质量产业集群助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加快引领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崛起。
黄海之滨,千帆竞渡,乘浩荡之势的徐圩新区,正奋楫扬帆、逐浪而行,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徐圩新作为!
(本版图片由徐圩新区管委会提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