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这里,中俄界江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这里,每天两三点钟把太阳迎进祖国;这里,镌刻着党和国家对边疆百姓的牵挂;这里,被誉为“华夏东极”和“东方第一县”;这里,是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李炳龙“战斗”了两年的地方。
2021年10月,李炳龙从北京来到抚远市通江镇东发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始终将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乡村建设水平作为驻村帮扶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帮扶单位优势,积极谋划产业项目,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乡风文明的乡村新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接好驻村帮扶“接力棒”
市场监管总局(原国家工商总局)自1995年开始定点帮扶抚远以来,迄今已有28年。一批接一批的市场监管干部以助力抚远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就业为重点,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大力实施资金项目帮扶、经贸合作帮扶、政策帮扶和智力帮扶,以帮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李炳龙是市场监管总局派驻抚远的第四任“第一书记”,出征前,李炳龙同大多数“第一书记”一样,很是期待。
出生在城市的他,之前并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为了更好地胜任“第一书记”的工作,李炳龙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第一书记”的体会文章和经验介绍,并积极向前辈和同事们请教,以获得更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来到村里后,为了尽快实现角色转变,进入工作状态,李炳龙第一时间到老党员、群众代表、困难户家中走访座谈,征求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近半个月的走访调研,这位来自北京的第一书记不仅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还迅速融入群众中,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感情,为之后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目标奋斗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李炳龙深知,组织建设是农村工作的核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他的带领下,东发村党支部始终将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支部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为村集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我们村地理位置优越,正好处在抚远城区往黑瞎子岛去的大通道上,全村户籍人口113户234人,常住人口24户49人,我来的时候村党支部有17名党员,现在已经19名了。2021年底的时候,村党支部获得佳木斯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甚至是更高级别的荣誉冲锋。”李炳龙向记者介绍。
两年来,东发村党支部在李炳龙的带领下,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四学三讲”模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等活动;持续发展、吸纳青年带富能手,壮大支部力量,加强村级班子和后备力量建设,实现“能人管村、强人带村”;健全支部各项制度,支部工作不断规范,党员活力不断激发,切实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晾干了粮食“晒”出了幸福
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要先行。
“要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这是总局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的共识。
东发村是一个水稻种植大村,以往水稻种植面积都在8000亩到1万亩之间,村里以前没有专业的粮食晾晒场,每年到了秋天,由于没有合适的地方晾晒,水稻的水分无法及时挥发,容易造成农作物变质,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
“我第一次给村里党员开大会的时候,有很多党员提出来这个粮食晾晒难的问题。我们村南有几条废弃路,之前利用总局帮扶资金做了一个简易的粮食晾晒场,大概6000平方米,但晾晒场地和排水各方面满足不了农民需求。”李炳龙说。
在目前乡村振兴阶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优先权上是相对靠后的。为了建设晾晒场,李炳龙跟工作队员一起,多次向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市委书记汇报工作,晾晒场终于在2022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东发村长期没有专业晾晒场的历史。
“晾晒场是哈尔滨设计院帮我们设计的,从水泥的厚度,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排水等方面都按照严格的标准来施工,现在已经用了两年了,大大提高了粮食的晾晒效率,减少了粮食的损失,看着村民脸上的笑容,我打心眼里高兴。”李炳龙笑着说。
土地托管“托起”农民增收路
如何在“输血”的同时更好地“造血”,是李炳龙一直在思考并坚持在做的事情。
“我们村耕地总面积约3.2万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老百姓手里有地,但是没有机械,他又不想把这个地承包出去,我到任后就一直在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的时候,我们在全市率先试点土地托管模式,就是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缴纳一定数额的机械作业费,由村集体统一组织人员和机械作业,最后收成归老百姓自己所有,通过卖粮可要比租地高的多,一公顷土地大约增收3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收成好的时候增收近万元也有可能。”李炳龙说。
李炳龙介绍,2022年村民托管了2231亩土地,效果很好,带动15户农民增收,到2023年春天的时候,很多村民就主动加入土地托管,2023年托管土地达到了15986亩,预计带动40户农民增收。
“土地托管这个项目是多赢的,可以带动三方增收。一方面可以帮助有地的村民增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那些有农业机械的村民增收,他们不用出去,在村里就有活干;第三方面,国家鼓励这种土地托管模式,对于像我们这种搞托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补贴,今年托管的土地,如果最后经过审计验收都符合标准的话,明年就能得到近80万元的托管补贴收入。再加上投资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设备项目的收益,我们村将有可能成为市里第二个实现村集体收入超百万的行政村。2021年的时候我们的村集体收入近21万元,对比下来就翻了好几番。”李炳龙兴奋地说。
放心不下的张大爷
2021年10月17日,李炳龙来到东发村的第一天,他就与村书记、工作队和组织部同志一起到脱贫户张维国家中帮着采收白菜、萝卜。自那天起,村里唯一的脱贫户成了驻村书记的重点帮扶对象。
“我们村脱贫户比较少,只有一户两人,张维国大爷跟老伴儿任玉兰大娘,大娘今年2月18日的时候,在哈尔滨因病去世了,现在就剩张大爷一个人,我这任期结束离开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了。”李炳龙口中的张大爷今年75岁,家中没有儿女,在老伴儿离开后,身体也越来越弱,李炳龙跟另外两名驻村队员约定,轮流每周入户一次,查看张大爷的身体情况和生产生活情况,遇到什么问题当场就可以解决。
在回北京之前,李炳龙决定再来看望下他牵挂的张大爷。在张维国家中,记者看到,不大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杂物。在得知李炳龙即将离开东发村时,张大爷红着眼眶对记者说:“我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这两年多亏了李书记,这样的好书记再留两年多好啊!”
即将离开,回想起驻村期间的点点滴滴,李炳龙的心里更多的是不舍,他表示,回去以后如果村里有需要他的地方,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希望东发村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
两年的时间不长,但他却向东发村父老乡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承载着他的责任和承诺,见证了他的付出和努力;他向组织交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这份答卷背后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他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向新时代驻村帮扶工作交上了自己用真情和汗水书写的答卷,这份答卷是他内心深处的呼唤和坚守,更是为乡村振兴事业不懈奋斗的见证!
记者手记
由于工作的关系,在李炳龙来到抚远挂职之前,我们经常通电话,却一直没有见过面。
在抚远第一次见到李炳龙的时候,一时竟没能将他和中央机关下派挂职干部的形象“对上号”。晒得黢黑的脸庞,上身一件过时的外套,脚上一双沾有泥土的运动鞋,在人群中完全看不出一点“领导”的样子。
走在东发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过往的村民热情的跟李炳龙打着招呼。“李书记,走之前来我家吃个饭啊”“炳龙啊,走了之后要常回来看看呀”……看得出来,他在村里很受欢迎。
来到驻村工作队的住处,眼前的一幕让我鼻头发酸。李炳龙住的房屋前面是一个猪圈,后面散养着十几只鸡跟鹅,屋子里除了三张简易的床之外,还摆着两张桌子。我问炳龙,在这苦不苦,他笑着说,这就是农村真实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看着村里一点一点变好,他就不苦。
李炳龙告诉我,马上就要结束两年的挂职,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任期内解决村民室内如厕的问题,这里的冬天零下几十度,每次出门上厕所都不方便,不过村里的污水管网已经开始施工了,等到明年春天工程结束,东发村家家户户都可以在室内上厕所了。
在采访过程中,当聊到家人的时候,这位坚强的东北汉子一度哽咽。“我们是一家三口生活在北京,在我来挂职前半年,我爱人因为身体原因,从原单位离职了,准备休息一年左右的时间继续返回职场,但由于我到这边挂职,她到现在一直在家照顾孩子,没有再工作,对她的职业生涯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挂职的第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很少回北京,每次在视频时听到她说,她跟孩子在北京都挺好的,让我在干好工作的同时照顾好自己,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愧疚。”
一任驻村干部,一生农村情缘。李炳龙说两年驻村工作经历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人离开了驻村帮扶一线,但他的心还留在那里。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袁赞
(责任编辑:佟明彪)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