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近日,闵行融媒体中心以“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为主题,面向全区开展征文活动。

履践致远 无问西东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易胜伟敦煌,一颗闪耀于河西走廊西段、陆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在东西方各路宗教、文化、艺术精华的滋养之下,经过历史长河的漫长洗礼,孕育出了莫高窟这样一块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莫高窟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精美绝伦的建筑风貌,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从4世纪延续至14世纪这一段跨越千年的建造历程为这片石窟群赋予了无法比拟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大漠戈壁中的敦煌逐渐失去了生机,莫高窟昔日的荣光也黯淡了。它忍受着风沙侵蚀,直到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又被洗劫一空。多舛的莫高窟就这样安静地驻足于荒凉戈壁之中,静谧美好又孑然落寞。“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便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来到敦煌、选择敦煌、坚守敦煌的。她与敦煌的相识起源于考古专业、课程实习和毕业分配,这与当下我们年轻人的求学择业并无二致。敦煌环境恶劣,樊锦诗虽有很多种选择、无限种可能,但她本着一腔对历史的热忱、对考古的执着、对文物保护的使命感、对敦煌研究的信念感,在日复一日的挖掘、修复、治理和研究中始终坚守着初心。甚至在面临与骨肉、至爱常年分隔时,几经挣扎的她依然选择了与千年莫高窟长相厮守。好在她的爱人彭金章先生对于她毕生追求的事业予以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来到她的身边,同她一起扎根到她爱得深沉刻骨的敦煌。她们为莫高窟考古、敦煌学研究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和载入史册的成就,对当代青年来说,这是在人生选择、事业发展和精神追求层面上最鲜活、最好的教科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本书由樊锦诗女士口述、顾春芳女士撰写,它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女士的自传。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樊锦诗女士的个人履历、心路历程,还能够汲取丰富的佛学、考古学知识。同时,我们还能了解到樊锦诗团队在沙害治理、文物修复、数字敦煌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与尝试,以及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决心与力度。阅读此书,我对“工匠精神”产生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这是扉页寄语,更是樊锦诗女士对她奉献一生的事业的概括,读来平淡朴实,却又感人至深。
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像樊锦诗女士一样沉得下心、稳得住脚,积极投身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要耐得下性子,多一点“工匠精神”、多一些职业操守、多一份如磐初心,让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坚守和担当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易胜伟
供稿:马腾平
编辑:石思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