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干净整洁且宽敞的场地、新建的雨棚、精心设计的扶手栏杆……说起中山新村居民区人气最高的“打卡地”,非光新路177弄1号楼附近的小广场莫属。社区里的各类健身队、舞蹈队在小广场里找到了活动场地,社区居民则有了可以唠家常、交流沟通感情的空间。

张阿姨
以前小广场里面停满了非机动车,还有快递员在理货,别说进去跳舞、健身了,就连进去休息一下都不容易。小广场变成“打卡地”,得感谢小区的居民区党总支、业委会和物业为民办实事。
诚如居民所言,小广场从原先的杂乱无序到现在的干净整洁,是中山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同心发力、同向而行的成果。

集思广益,难题要从根处解
为了“还广场于民”,中山新村居民区的“三驾马车”先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三驾马车”出了公告,倡议居民不要将非机动车停入广场,并在楼组长会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场合进一步劝说讲解,扩大宣传效果;另一方面,“三驾马车”组织志愿者在小广场巡逻,将停入小广场的非机动车一一搬离,起到行为警示的作用。



改造前停满非机动车的小广场
然而,靠劝说和一辆辆搬车能够取得的效果终究有限,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件扰民事,还需要进一步有效的举措。于是,“三驾马车”将居民聚在一起,集思广益。有居民提出,在出入口装设石头圆墩或柱子,可以减少出入口的空间,阻碍非机动车进入。
“听取居民的意见后,我们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一个个方法去反复试验、比较的。”中山新村业委会主任沈荣生表示。经过试验,大家发现,若装设石头圆墩,小孩子可能会跳上石墩玩耍,存在安全风险。若装设柱子,则不利于腿脚不便的老人进出。经过“头脑风暴”,最终选定了一个办法:装设两个护栏,既能起到阻碍非机动车进入的作用,还能让腿脚不便的老人进入时有个把手可以扶。
跨前一步,将好事做得更好
定下方案后,“三驾马车”便积极行动起来了: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业委会主任沈荣生前往各类市场对比、分析各类材料的价格及优缺点,选定最合适的材料,再安排人员进行调试安装,后期则由物业进行维护。“装栏杆的时候,量了好多次距离和尺寸,如将轮椅收起来进入广场需要多大的空间、老人扶着的栏杆高度要多高、多窄的距离能够杜绝电瓶车进入等。”沈荣生说道。

改造后的小广场
栏杆装好后,基本杜绝了非机动车进入小广场的情况,居民也能在小广场里休息、聊天和开展各类活动了。至此,小广场的改造告一段落,但“三驾马车”并没有停止为民办实事的脚步,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小区内的一个沿河小凉亭。

装上扶手栏杆的凉亭
“这个凉亭是居民比较爱去的地方,然而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凉亭台阶的两边缺少扶手,不利于老人上下走动,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我们‘三驾马车’商量了一下,决定在凉亭两边装上扶手栏杆。”中山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潘婷婷说。扶手栏杆装好后,赢得了居民纷纷点赞。
中山新村居民区将继续以居民诉求为导向,立足破解瓶颈难题,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持续推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让居民收获“看得见”的幸福感。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石泉分中心
编辑:王雨思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