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院建筑映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蕴藏着近代医者的“仁心”。9月24日,“匠心 仁心 信心——《阅读上海医院建筑》新书发布会”在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2楼举办。在这本书中,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从中外文报刊、档案和文献中寻找史料,进行现场勘察和考证,收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图片,挖掘出富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以建筑来认识医院。

《阅读上海医院建筑》新书发布会在静安区图书馆举办。
《阅读上海医院建筑》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1844年到1949年,30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最后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在新书发布会上,乔争月与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委会常委苏家春展开对谈。乔争月曾著有《阅读南京路》《阅读南京西路》《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等作品,《阅读上海医院建筑》则是她研究上海城市历史的又一部专著。围绕新书,乔争月介绍了近年来在医院建筑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和写作,分享背后的故事,也讲述了这些代表中西文化交融的老建筑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乔争月指出,医院的故事之所以值得关注,因为医院里除了这些蕴藏的医学人文历史,也浓缩了人生极致,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每个家庭的故事都跟医院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乔争月认为,医院建筑是独特的建筑类型,在“建筑可阅读”里,从1.0版本的扫码本,2.0版本可以预约走进,3.0版本的新媒体时代,到如今3.0版本+的时代,“我们要开始关注特殊类型的建筑,可能医院建筑是专业领域的类型。以后再慢慢延伸,可能是学校建筑、公共娱乐建筑,这专业类型的机构可以参与进来。”乔争月说。梳理设计近代上海医院的建筑师,能发现很多知名中外建筑师和事务所,包括英商德和洋行、法商赉安洋行、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以及中国建筑师庄俊、董大酉、奚福泉、基泰工程司等。这些上海医院建筑堪称现代建筑的设计典范,与此同时,其中承载了上海医学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例如英国富商雷士德(Henry Lester)在去世前为上海捐赠几乎所有财产,用于建造仁济医院新楼、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和雷士德工学院。

作为“阅读百年医院建筑、传承上海城市精神”医院文化论坛的发起者,苏家春曾倡议上海八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著名医院携手成立“上海百年医院建筑文化传承协作联盟”,这背后则是对于医院建筑可阅读和医院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和美好愿景。在新书发布会上,苏家春谈到,在中国,“医院”的翻译很得当,意味着“从事医疗的院子”,此外还有诊所、医馆,都代表了一种建筑。“很多医院建筑给到的是一个载体,是让我们观众读者,通过这个载体是要去了解我们医院的人、故事。”

“上海的近代医院建筑也是近代建筑的缩影,完整地展现了近代上海医院建筑的风貌,形成规模可观、空间多样、设备先进、服务各类患者和疾病的多元样貌,成为现代城市的公共建筑类型。”正如郑时龄在为本书所写的前言中提到的,“关注医院建筑也是关注城市的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关注现代城市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关注城市的价值取向,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这本书让我们拓宽视界,其中的每一所医院,每一座建筑,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历史成为过去的集体记忆注入建筑之中。历史守护着社会的心灵,关注历史意味着文化的自省意识,关注历史实际上是回望过去,观望当下,展望未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