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姣
1904年,在《绣像小说》杂志上,一部名为《月球殖民地》的原创作品发表,成为中国有据可考的原创科幻小说鼻祖。2015年,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举办的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上,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英文版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雨果奖”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首位获奖的亚洲科幻作家。
历经百余年发展,中国科幻从荒芜走到繁盛,曾经的“灰姑娘”已换下她的旧衣裳,站在世界科幻舞台中央。在八光分文化创始人杨枫看来,中国科幻讲究传承,如果要做好当下的事,首先应该了解历史是什么样子。
从过去走向未来,打捞中国科幻史
9月12日,杨枫团队在做好最后整理后,将《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三卷最后一位采访嘉宾萧建亨老师的文稿交给了成都时代出版社。在世界科幻大会召开前夕,这本总结与回顾中国科幻成长历程的新书将正式公开出版。
《中国科幻口述史》全书共三卷,有21位采访对象,除了何夕、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蜚声国内外的科幻作家,还有一手缔造《科幻世界》神话的前行者杨潇、谭楷;有98岁高龄的王麦林、93岁高龄的萧建亨,也有已经辞世的王晓达、杜渐等功勋卓著的老前辈,通过访谈,编织出细密的中国科幻史全貌。
在《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的开篇,一行字十分醒目:在遗忘之前,我们见证。早在《科幻世界》杂志工作期间,杨枫就萌生了“要做科幻口述史”的想法,尤其是看到一些科幻界前辈陆续离开人世,这个想法就更加坚定了。
“许多科幻界的前辈年事已高,我们必须得抓紧。”在记录中国科幻口述史期间,杨枫时常会有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自2016年开始记录以来,受访前辈中已经有4位(周孟璞、流沙河、王晓达、杜渐)溘然长逝,还有一半以上已经年过八旬。
在收集《中国科幻口述史》素材过程中,让杨枫印象深刻的是萧建亨老先生,他与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合称为中国科幻五大家。93岁高龄的萧老先生如今已旅居海外多年,最初他对于杨枫团队口述史访谈的邀约一再婉拒,“我们前后跟了3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关于萧老的资料,在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沟通中,才逐渐取得老人家的信任。他慢慢打开心结,开始断断续续地讲述起他的科幻人生。”
在杨枫看来,作为后辈理应梳理前辈累积下来的精神财富,让读者知道中国科幻从哪里来,知道中国科幻为什么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中国人要做自己的‘PPT’,讲述未来的故事”
如果说,杨枫团队是为了记录中国科幻从哪里来,那姜振宇更多关注的是中国科幻可能会到哪里去。
作为国内首个“科幻博士”,姜振宇现在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员,他有一个持续了近6年的科幻作家访谈计划,除了访谈刘慈欣、韩松等知名科幻作家外,还访谈了五六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科幻作家,以及多位与科幻产业相关的从业者。
在姜振宇看来,当今的中国科幻版图中,网络科幻文学正在呈现出相当亮眼的活力,比如今年刚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的《我们生活在南京》就有很高的辨识度。
如今,网络科幻呈现出题材多样化、叙述融合化、写作者年轻化的特点。姜振宇发现,新一代网络科幻作者对科幻的接触大多来自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他们更喜欢用新的方式、新的理解来写科幻故事。
谈到科幻发展,绕不开科幻产业。科幻产业是姜振宇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在普通人心目中,科幻产业大概就是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科幻游戏,再加上科幻IP转化等。但姜振宇认为,科幻产业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它们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提出什么样的、关于未来的需求,“我们中国人应该自己来做‘PPT’,讲述未来的故事。”
可喜的是,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未来叙事”。今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在成都拉开帷幕,这也是自1939年首届世界科幻大会在纽约举办以来,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姜振宇眼中,世界科幻大会不仅是成都在世界范围内露脸的一个机会,还是撬动科幻产业发展的一个绝佳的契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