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先要“渠成”

“水到”先要“渠成”
2023年09月20日 05:28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不久前,南开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杨光带领团队研发的一款新药,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时“卡”在了资金上。一筹莫展之际,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伸出援手,给予研发团队扶持资金,并协助其对接了金融资本、医药资源,使这项科技成果离产业化又近了一步。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非坦途。转化中的堵点不打通,科研成果的“水”就很难流到产业的“田”。都说水到渠成,从促进转化的角度看,想要“水到”,先要“渠成”。

  “渠”是通道,是条件。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组串联反应,涉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要求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有机衔接,无论哪个环节反应不灵敏,都可能导致转化无法进行。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对各类要素资源有效统筹。像有的地方打造“科技大市场”,将买成果的、卖成果的、做评估的、搞创投风投的都汇聚到这个大市场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信息实现共享、供需精准对接,转化的环境越好、条件越充分,转化的效率相对也就越高。

  挖“渠”为的是畅通,也是在解决转化两端“双向奔赴”的动力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性很强,科研方和企业各有各的担心、各有各的“不明白”。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就成了畅通转化的关键。为此,专业技术转化平台、职业技术经理人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也有了专利“先使用后付费”等加速转化的尝试。兼顾科技成果供需两端的实际诉求,不断探索务实管用的机制和做法,当科研人员、企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产学研深度合作就有了更多可能,科技成果转化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复杂性,牵涉主体多,可能跨行、跨界、跨部门。这也意味着,挖“渠”不单是某个企业的事,也不只是某个高校院所的事,从科研机构到企业,再到服务部门,转化链条上的多元主体同敲一面鼓、共筑一道渠,切实建立良好的转化生态,创新之树才能开出更多产业之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渠成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27 陕西华达 301517 --
  • 09-27 润本股份 603193 --
  • 09-22 中集环科 301559 --
  • 09-21 浩辰软件 688657 103.4
  • 09-20 开特股份 832978 7.3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