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私募”玩不下去了,上千家私募已注销 数十家被罚

“壳私募”玩不下去了,上千家私募已注销 数十家被罚
2023年05月31日 07:08 上海证券报

  “最近‘壳私募’业务根本做不了,甚至很难回本。”私募“壳资源”买卖业务者感受到的寒意,正是私募业深刻变革的缩影。

  今年以来,私募监管持续加码,一系列新规进一步规范了私募展业各个环节,极大压缩了设立“橱窗基金”、充当通道及“壳私募”买卖交易的生存空间。在严监管背景下,今年以来上千家私募注销,多家私募加快自查合规风险的步伐,并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清算“壳产品”,暂停不合规的基金净值披露。

  对私募业来说,大资管、严监管、快出清,可谓一场阵痛与成长交织的改革,但也赋予了行业重新自我定位、规划发展路径的契机。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私募除了赚钱,更要强化合规底线意识、坚守创造绝对收益的初心、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值得投资者信任的资产管理机构。

  出清加速:

  上千家私募注销 数十家被罚

  研究新规、逐条自查、组织监管政策学习讨论会、调整运营细节,这是刘丽(化名)最近经常加班的原因,更是大多数私募管理人正在做的“功课”。

  刘丽是一家百亿级量化私募的合规总监。她坦言,今年以来监管持续加码,“整个行业都‘绷紧了一根弦’,未来展业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守合规底线,否则面临的就是被处罚,甚至被注销”。

  从公开信息看,今年以来监管机构进一步规范了私募展业的各个环节。4月28日,中基协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私募基金的募集及存续门槛、组合投资、总杠杆水平等方面予以规范;5月1日,《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下称“备案办法”)正式生效,对私募基金的高管和股东等均有严格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备案登记新规。

  严监管下,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积极开展自查。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上海睿郡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睿郡投资”)已于5月22日主动注销。对此,睿郡资产发布公告称,睿郡投资实际控制人杜昌勇名下已有一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上海睿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睿郡投资旗下已无在管基金,未来将不再从事证券投资类私募业务,因此公司近期主动向中基协递交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申请。

  2022年以来,主动注销的私募数量明显提升。中基协数据显示,2022年主动注销管理人数量达1356家,是2021年的2.2倍。截至5月30日,今年以来也有近240家私募主动注销。

  除了不断细化完善规则,今年以来,监管部门还通过行政监管措施、清理等方式加快出清 “伪私募”“乱私募”。

  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5月已注销的私募基金逾70家,今年以来,已有179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从年度数据看,今年以来被中基协注销的私募数量创出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中基协多次发布《纪律处分决定书》,多家机构被取消会员资格、撤销管理人登记,涉及10余家私募机构和负责人。十三地证监局则对44家私募基金及其相关负责人开出60张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综合来看,信息披露违规、违反投资者适当性、未充分履行谨慎勤勉义务、未及时向中基协履行报告义务等成为关注重点。

  “野蛮”落幕:

  灰色操作生存空间压缩

  严监管下,私募灰色操作衍生出来的行业走向末路。

  靠“壳私募”买卖赚钱的童瑶(化名),记者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编辑群发各类资质/许可证办理、收转的广告。

  童瑶坦言:“现在‘壳私募’的钱不好赚了,因为中基协要求私募管理人实缴货币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同一实控人设立第二家同类型公司需说明设立合理性,这些新规极大提高了‘囤壳’的成本,而且很多囤的‘壳’不满足新规要求根本无法转让,这生意就很难做下去了,我们在考虑转行做其他业务。”

  买“壳”卖“壳”违规,“壳私募”还可能成为场外配资、非法集资的“载体”,为市场带来风险,为投资者带来潜在损失,因此监管部门一直严厉禁止此类行为,备案办法的发布更是极大压缩了这一灰色操作的生存空间。

  看得到但买不到的“橱窗基金”也玩不转了。此前,一些私募靠长期不开放的小规模产品创造绝对净值,增加曝光量,随后发起设立新产品吸引新客户,以挣得管理费。

  北京某私募人士直言,一些私募借助“饥饿营销”的套路,来激起更多投资者的购买欲望,但最终投资者未必能买到“橱窗”里的基金。而且,超高业绩往往是通过相对激进的操作实现的。该人士介绍称,这种操作是单押个股成长性,或是利用场外期权将杠杆加至10倍甚至20倍。“投资者只看到超高业绩,很容易忽视背后的风险。此前有基金亏了98%,已经为行业敲响警钟。”

  “以后这种‘把戏’的空间不大了。”上述人士说,私募基金(特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直以“灵活性”著称,但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投资本源,也需要组合投资、分散投资,做好风险管理。

  此外,私募基金违规充当“通道”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监管重视。某中型私募高管表示,私募成为“通道”,有几种情况:一是不具备私募管理资质的机构或个人,借助有资质的私募发产品;二是私募基金为关联方特殊目的而设立,从而承接关联方的相关需求;三是私募基金产品本身作为通道,“比如买公募产品,解决其清盘问题”。

  近期,深圳证监局发布2023年第3期深圳私募基金监管情况通报提出,私募管理人不得与外部机构或个人“串通”,将私募基金作为通道或工具,以损害私募基金投资者利益为代价,为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发行或承销业务便利,并牟取私利。

  常胜秘诀:

  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我国现有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2270家,管理基金规模20.75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658家,管理规模接近6万亿元。

  “不管是管理规模步入20万亿元,还是监管持续发力,都意味着如今私募基金行业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如果走了正确的道路,行业就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反之则会对行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重阳投资副董事长汤进喜直言。

  汤进喜表示,私募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塑造健康的行业文化:首先,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销售推荐、投资决策、交易运营、客户服务等环节的设置和改善;其次,坚持合规经营,私募基金须通过合规培训、案例教育等方式,将合规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最后,提升专业化水平,应通过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来获得投资收益,而非短期炒作、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明睿资本认为,私募行业有望向“断尾”“管头”和标准化发展迈进,即小规模私募基金出清、大规模私募更加规范。因此,大型私募管理人须在合规体系和风控体系搭建上多下功夫,真正向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看齐,小私募也应在合规基础上稳健成长,以差异化优势和专业化能力获取投资人信任。

  若以2004年私募阳光化为起点,私募行业已经走过近20个年头。如今,私募基金行业再度面临新的课题:如何在这场改革中成长与蜕变,发挥资产管理机构应有的价值?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管理人要以勇气和智慧向上生长,以远见和坚韧向下扎根,打造平台化、合规化、品牌化的综合能力,方能真正在资管行业大发展浪潮中乘势而上。(记者 马嘉悦 梁银妍

  (责任编辑:佟胜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私募 私募基金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7 西高院 688334 --
  • 06-06 恒勃股份 301225 --
  • 06-06 飞沃科技 301232 --
  • 05-31 南王科技 301355 17.55
  • 05-31 阿特斯 688472 11.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