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磁山文化博物馆,考古发现,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开始种植粟,俗称‘谷子’,去壳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小米。农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的就是它。”3月26日,河北邯郸武安市磁山小学的同学们走进该市磁山文化博物馆,在讲解员霍静静的带领下,探秘了一把谚语里的农耕文化。
中国的农谚里,积累了先人们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智慧和经验。现在正是春耕农忙时节,人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春天,希望能有个好的收成。
“姐姐,粟长什么样?”“粟能吃吗?”“粟怎么去壳呀?”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不时地向讲解员提着问题。
“大家看, 粟的花序呈圆柱状,颗粒较小,颜色是淡黄色,经常被用来熬制小米粥。”霍静静向孩子们耐心讲解谚语背后的故事。
与其它农作物相比,谷子水分利用效率高,具有抗旱耐瘠薄的优势,河北水资源严重短缺,谷子曾长期作为我们的主粮作物。久而久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古谚语便流传开来,告诫人们不要辜负大地的哺育,大地也不会亏待人们辛勤的付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农谚就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它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籽粒。就拿谷子来说,它有耐干旱、耐贫瘠、耐贮存等特性,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磁山文化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韦岩介绍,“谷子对除草剂敏感,以前生产上主要依靠人工除草,费时又费力。农谚中的春播春种现在依然适用,不过选种育种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推广抗除草剂、矮秆、抗倒、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配套精量播种,实现全程轻简化生产,过去一家一户只能种植3到5亩谷子,现在能生产上千亩的规模,可以说实现了谷子的‘绿色革命’。”
目前,河北省谷子产业从品种、栽培、植保、农机和产业经济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全国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省份。
“对农事活动有提醒作用的农谚目前仍有广泛应用,这些农谚概括性和科学性强,语言精练朴素,便于人们口头传诵。一日三餐果蔬忙,春耕播种,秋收金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间富足。”韦岩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