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额终身寿险再次上演“炒停售”

增额终身寿险再次上演“炒停售”
2023年03月27日 00:00 媒体滚动

  一波疯狂的“炒停售”正在保险销售人员的朋友圈刷屏。“就像4.025%的年金险一样,有效保额递增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也将成为历史绝唱”“复利3.5%的增额终身寿险很快下架,赶紧上车!”……

  3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银保监会宣布组织调研已经对人身险市场产生影响,首先到来的是一波“炒停售”。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核心意思为:3.5%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即将绝版,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产品了。

  该如何看待这波“炒停售”?对于消费者来说,又该如何理性选择?

  炒停风再起

  “监管召集23家寿险公司座谈,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因为监管担心保险公司承诺给客户的终身3.5%太高了。”

  “3.5%的时代要过去了。”

  “就像4.025%的年金险一样,有效保额递增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也将成为历史绝唱。”

  近半年来,增额终身寿险似乎很“脆弱”。继去年11月银保监会一纸通报引发部分保险营销员“炒停售”后,关于该险种的新一波“停售风”又悄然刮起。不少保险营销员微信朋友圈、短视频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焦虑营销”,再次宣称3.5%预定利率增额终身寿险即将“绝版”,建议消费者赶在产品停售前购买最后的“高收益”。

  不同于此前,出于对个别公司激进经营、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有所抬头等原因,银保监会直接叫停部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此次“炒停风波”与上周的一场调研有关。

  为引导人身保险业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银保监会近日对保险业协会及23家寿险公司下发了调研通知。通知明确将重点调研保险公司负债成本情况,包括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情况销售费用情况等;保险公司负债与资产匹配情况,如历史投资收益水平负债与资产期限匹配、成本收益匹配情况等。

  虽然当前仍处在调研商讨阶段,但监管的调研引发了业内对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火热讨论。

  预定利率主要用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可以将预定利率理解成保险公司对客户保费的投资收益补偿,而预定利率越高,也就是对未来收益越乐观。

  当前,整个人身险市场最火的产品无疑是增额终身寿险,而增额终身寿险超过3%的收益率使其被视为“高收益”代表。如果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下调,增额终身寿险将难逃收益减少的命运。一场针对增额终身寿险的“炒停售”也随即开始。

  明令禁止炒停营销

  何为炒停营销?

  作为金融商品,随着市场变化、政策调整,产品的新旧交替、更新换代成为必然。但目前保险销售领域内,常有营销员以停售为卖点,同时结合对费率、投资收益等背景资料的夸大或不实宣传忽悠消费者投保。

  “炒停售”就像开门红一样,被视为保险业的“惯例”。无论是新旧重疾定义切换、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发布,还是监管下发通知点名个别公司产品激进,每当监管政策调整或市场有风吹草动,都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炒停潮。

  不过,从监管角度来说,“炒停售”却是一直被明令禁止的行为。《人身保险销售误导行为认定指引》明确规定,不得有以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销售,实际并未停售等欺骗行为。即使保险公司决定在部分区域停止使用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根据《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也不得以停止使用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进行宣传和销售误导。

  甚至,针对个别类型产品被“炒停售”的行为,监管曾发文喝止。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2017年,原保监会曾发布《关于炒停“返还型健康险”的消费提示》,严禁该类保险产品的“炒停”行为。

  谨慎跟风

  需要注意的是,预定利率下调只是业内预测,将来的市场走向如何,尚未有明确定论。

  停售产品在保险业可以说司空见惯,精算视觉创始人牟剑群(Alex)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2019年8月银保监会下调长期年金险和养老年金险的预定利率开始,监管部门一直在从各个维度入手纠偏产品形态比较激进的保险产品,不管是年金险还是增额终身寿险,都已经经历了几轮的停售。

  谈及此次身处炒停中心的增额终身寿险,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额终身寿险在投保六年以后通过退保能够实现3%-3.3%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使得该类保险产品既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又具有一定的理财属性。

  不过,宋占军提示,消费者应全面看待不同产品的理财属性,也要看到保险产品阶段性调整的可能,没有必要抢购增额终身寿险。从保险理财的角度来说,普通型增额终身寿险、分红保险、年金保险附加账户、个人养老金保险均具有一定的投资功能。当前分红保险、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等的理财收益甚至高于增额终身寿险。

  此外,还需要消费者关注的是,在个别保险销售人员“炒停售”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销售误导,需要消费者警惕。比如,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曾向北京商报记者推介一份号称3.5%收益率的增额终身寿险,但经过测算发现,该产品需要七年后才能达到回本要求。“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并非该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而是保额增长率。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利率 保险产品 负债 银保监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8 常青科技 603125 25.98
  • 03-28 海森药业 001367 44.48
  • 03-28 中信金属 601061 6.58
  • 03-27 登康口腔 001328 20.68
  • 03-27 中重科技 603135 17.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