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新增“沿街取”服务,我们亲身体验了一下

星巴克新增“沿街取”服务,我们亲身体验了一下
2023年03月24日 11:06 第一财经YiMagazine

记者 | 陶紫东、施    歌记者 | 陶紫东、施    歌

编辑 | 倪    妮

继“到店”“到家”后,强调“第三空间”的星巴克又拓展了“在途”这一消费新场景。

​3月21日,星巴克中国与高德地图宣布,双方合作推出的“沿街取”服务已正式上线。该服务主要面向在通勤高峰、繁忙路段有咖啡需求的司机或乘客,顾客只需提前在高德地图App上设置好目的地和沿途取餐点,届时摇下车窗就能拿到星巴克咖啡师递来的咖啡。目前,“沿街取”服务已覆盖了北京、上海两地的150家星巴克门店,预计未来一年内,全国将有超过1000家星巴克门店提供“沿街取”服务。 

“‘沿街取’服务相较传统的汽车餐厅(Drive-Thru)是一个跨越式的创新举措。它不仅拥有传统汽车餐厅免下车的便捷,而且得益于高德地图在地理上的精准定位与时间上的精确预估,它能做到体验更流畅、更节省时间,也无需对门店进行大规模改造。”星巴克中国数字创新副总裁张凌云说。 

01

它到底提供什么服务

这项新服务到底体验如何?身处京沪两地的两位记者分别在“沿街取”上线首日做了一回“体验官”。目前,星巴克在北京的500家门店中选了100家作为试点,在上海的1000家门店中选了50家作为试点。据星巴克中国介绍,这一“错配”是因为北京是全中国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且路况也更加复杂,消费者对于“沿街取”的需求更大。

​以北京记者的体验为例,在高德地图上设置好目的地与导航路线后,地图左下角会展示“顺路搜”功能入口。该入口内,提供了加油、充电、酒店等生活服务场景,“沿街取”也同样属于该功能的服务范畴,而且被置顶在了“顺路搜”入口的第一位。

​点击“沿街取”后,在北京二环到三环外某地的近9公里路程中,系统会提示共有10个星巴克“沿街取”餐点可供选择,此时可以手动选一个点位线上下单,价格在单品原价的基础上多了3元服务费,随后根据手机屏幕上的提示,把这个点位增设为路线中的途经点,并输入车牌尾号和车辆颜色,最后完成下单,开启导航即可。乘车过程中,高德App会实时语音播报订单的更新情况,比如“顾客下单”“开始制作”“开始送餐”。

即将到达途经点前,记者一度担心是否会找不到咖啡师、是否不方便停车或在等待过程中耽误太多时间、司机是否需要提前变道等。但一切都比想象中顺利,一位身着绿围裙的咖啡师早已等在路边,麻利地递上咖啡后挥手和我们告别,整个过程不过十余秒。

同样在上线当日,上海下起了小雨,记者上午10点20分左右从位于普陀区的长风大悦城乘车出发,在10点36分从位于长宁区的南丰城星巴克,取到了“沿街取”订单。两位咖啡师打着伞在店外等候,将四杯咖啡送到了记者手中。 

南丰城星巴克位于虹桥南丰城商场的一楼,门口是商场的一条内部路,便于临时停车。据星巴克介绍,目前能够支持“沿街取”服务的门店,都由星巴克工作人员现场踩过点,至少满足位于一楼、门口方便临时停车这两个要素。

系统会自动测算出,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能够顺路提供“沿街取”服务的门店,如果出发地距离门店过近,系统则会提示无法下单。

02

它有什么不一样

“对一个线上线下要联动、容错率很低的创新服务来说,其实中间经历的困难是很多的。它不像外卖送到家,也不像啡快的门店自提,这些业务都相对好做,但‘沿街取’是门店和客人的‘双向奔赴’,而且选点没有那么固定。”张凌云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解释说。

​以点位的选择为例,星巴克既希望“门店从某一个角度看出去能看到伙伴(伙伴是星巴克内部对咖啡师的称呼)”,而且要“保证伙伴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顾客不用下车且能在这个位置短暂停留”,同时还要做路线计算,“确保‘沿街取’的取餐点能覆盖大部分高德地图的用户”。这意味着“沿街取”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复盘,后续还会经历不断的动态打磨和迭代。

​不仅是消费者端,从门店人力调配的角度,“沿街取”也设计了一套数字化系统。顾客下单后,门店内的咖啡师会收到三次系统通知,分别是顾客下单、开始制作和开始送餐,咖啡师可以据此灵活调整开始制作和出门前往停车点的时间。根据单量的不同,系统会动态调配不同点位的咖啡师数量。当天气不佳或运转不过来时,咖啡师也可以主动选择闭单。 

​选择上线这样一个在途服务新场景,还基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庞大的门店数量。在去年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中国董事长王静瑛发布了一项2025中国战略愿景,表示将以平均每9小时开出一家新门店的速度,在中国新增开3000家门店,至2025年将星巴克的中国门店数量拓展至9000家。“这个城市的门店有多少是真的路边能停车的,足不足以覆盖?比如我只能在一个城市找到几家店,不足以让这项服务成为大家生活便利的一部分,那意义就不是很大。”张凌云说。

​在星巴克总部所在的美国市场,与“沿街取”类似的Drive-Thru和CurbSide都是早已经过市场检验的模式。新冠疫情前和疫情期间,Drive-Thru被星巴克、麦当劳等美国连锁餐饮品牌广泛使用,甚至在疫情期间成长为部分品牌重要的财务“生命线”。仅以麦当劳的财报数据为例,2021年第一季度,麦当劳美国市场的Drive-Thru销售额就占到了70%。该模式通常不需要顾客提前下单或支付,而是让顾客在门店外的专用车道上排队,并通过对话窗口与员工沟通和交易。CurbSide模式则需要顾客提前在手机App下单并支付,然后开车到门店的指定停车位,员工会把商品送到车边。

​事实上,“沿街取”更像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改良产物:它不要求大面积的专用停车位,有更高效率的流程和更精准的时间计算。“星巴克在美国有CurbSide服务,它其实是Drive-Thru的延伸,但同样没有导航、没有算时间,顾客要点一下说我到了,然后伙伴才出来,整个技术和逻辑和‘沿街取’是不一样的。”张凌云说。

03

星巴克的“不安感”

​驱使星巴克推出新业务的动力,除了公司本身对创新和服务的追求,还有一种跨国企业在当下中国市场挥之不去的紧迫感。我们曾在2022年8月刊的封面报道中指出,随着越来越多外企败走中国市场,有进取心的外企正重新把自己变成“猎人”。

​“不管这个创新能不能成功,如果你都没有创新的勇气和去试错的能力,我觉得一个公司在中国这样高速竞争的市场上一定会落后。”张凌云坦言。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咖啡市场,这样的紧迫感来得更加理所当然。仅以门店数量为例,尽管星巴克宣称要在2025年拓展至9000家门店,但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另一咖啡连锁品牌瑞幸的国内门店已达7195家,超越星巴克成为了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咖啡品牌。

​在价格上星巴克也面临挑战,星巴克美式品类售价为30至44元,拿铁品类为33至54元,而瑞幸咖啡的售价则多为20至30元区间。

​在星巴克的2025中国战略愿景中,还披露了更多具体的财务目标,比如2025财年的中国区营收要比2022财年水平翻倍、营业利润更是要达到2022财年的四倍。其中还重点提到了数字化场景下的“全渠道服务扩张”,星巴克计划至2025年实现外送业务销售额为当前业绩两倍以上的目标。这些明确的量化目标意味着,不管是门店、运营、人才还是供应链环节,星巴克都需要做出全面思考,并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我们本质上还是一家温暖的、注重人文联结的公司,我们不只要做第三空间,还希望通过科技和互联网,让星巴克的联结无处不在。”张凌云强调。

​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3年3月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星巴克 咖啡师 高德地图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4 国泰环保 301203 46.13
  • 03-24 云天励飞 688343 43.92
  • 03-24 科源制药 301281 44.18
  • 03-24 华海诚科 688535 35
  • 03-24 南芯科技 688484 39.9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