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王元卓:《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王元卓:《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
2023年02月21日 09:4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税网

实习记者 张天墨

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后,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成为近年中国本土科幻的“现象级”影片。科幻电影为什么让人如此着迷?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幻电影有什么样的关系?近日,本报专访了电影《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成员之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请他为我们解读《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之美。

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
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

19名科学顾问,对影片的科学设定进行细化和“纠偏”

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连接天地的太空电梯、近乎全知全能的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随着电影《流浪地球2》的热映,很多观众都对影片中宏大瑰丽的科幻世界感到震撼,影片中的“硬核科技”也引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其中的科学问题引起人们热烈讨论。

4年前,《流浪地球》上映时就引起观众对科学问题的讨论热情,当时,为了让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更好理解影片,王元卓特意给女儿制作了科普讲解图,被朋友转发后迅速走红网络。

王元卓说,这次作为《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他几乎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收到很多留言提问,比如,“太空电梯为什么要建在距离地面9万公里(地球直径长度7倍多)的高度?”“电影中,在月球开车靠什么导航呢?”“电影中的机器人已经非常智能了,为什么还要派宇航员去引爆月球?”等等。

在影片中,太空电梯是可以往返地面与空间站的高速运输工具,王元卓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链球运动员在投掷链球之前的状态:电梯超长的缆绳两头受力,一端固定在地球上,另一端固定在地球同步轨道的平衡物上,在引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相互作用下,缆绳保持绷紧,在这样的原理设定下,太空电梯便可把太阳能转化为动能,沿着缆绳上下移动。

为了完善电影中的宇宙观架构和视觉呈现效果,《流浪地球2》制作团队邀请了包括航空航天、天文、物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19名科学顾问,从剧本创作到影片拍摄环节全程把关。大到科幻逻辑架构,小到科技道具功能,科学顾问对影片中的科学设定进行细化和“纠偏”,力求让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电影中的‘硬核科技’更加合理和可信。”王元卓说。

“有时候,电影中吸引人的情节与符合科学认知,这二者是矛盾的,作为科学顾问,就会建议取舍。”王元卓认为,如果一部科幻电影的科学基础比较薄弱、漏洞很多,就很难让观众觉得剧情是合理可信的,那么电影的水准就会大打折扣,也会降低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

作为一种类型片,“硬科幻”电影中尤其强调严谨的科学设定和细致的宇宙观建构,这也是此类题材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这些超越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而又合理可信的“硬核科技”,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走进科技世界,加深对剧情的理解并产生共情。

科技发展和制造业创新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底气

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的迅速发展,显示出令人振奋的产业发展动向,从业者欣喜地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持续前进的步伐,对科幻电影的未来更有信心和底气。这份信心和底气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幻影视作品的制作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想象提供了现实土壤。

在《流浪地球2》设定的叙事中,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即将吞没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人类为了自救提出一项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通过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带动地球“流浪”长达2500年,最终前往新的栖息之地。在描绘恢宏的未来世界图景的同时,《流浪地球2》也传递出中国人熟悉的强烈的科技感,表现出只有“基建狂魔”才有的底气,彰显了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气质。

无论是制作电影中的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等特效道具,还是影片中出现的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等高科技元素,都需要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精密的机械制造技术才能实现,而近年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此外,电影中还使用了许多特效和技术,如核爆月球场景等,都是依靠复杂的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这都得益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

平时工作中,王元卓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经验。作为《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人工智能组的负责人,他提出了影片中超级人工智能的关键理论——“人在回路”,即在智能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融入“人”的智慧,来解决智能模型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流浪地球2》的成功,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和在全球的竞争力。“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比如,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在空间站出舱行走,会自然相信而不感到违和。”《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写道,电影中呈现“硬核科技”时,国内观众会相信,影片中的科技在不远的未来或许可以实现。

电影镜头里满满的工业风和科技感,正是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和国家创新能力持续上升的体现。作为我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直是国家税费减免红利的主要受益者。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我国鼓励科技创新相关税收减免达2.54万亿元,减免金额年均增长28.5%,税收减免有力支持了企业加大创新力度。2022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三成,近1.5万亿元。国产科幻电影成功“破圈”,而且中国工业级电影产业逐渐在国际上摆脱“追随者”的角色,税收的支持力量功不可没。

成功的科幻电影,是没有围墙的科普课堂

一直以来,科幻作品都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的体现,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说,科幻的意义之一,是让人看见未来的样子。

通过科幻电影,人们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未来世界的各种可能性,比如未来的生存环境、不同星球上的生命体、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等。这些想象可能与现实的发展方向并不相同,但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未来,激发创新潜力,甚至帮助人类在面临未来挑战时找到解决方案。

科幻与现实,不是相互矛盾的两端。在王元卓看来,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就像是没有围墙的全民科普课堂。他说,即便出现一些观影者的“槽点”或“挑刺”也未必是坏事,科幻电影不是科学纪录片,在讨论科学设定是否可行时,没有对与错之争,关键是能够引发大家对科学的关注和思考。

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王元卓认为,很多新科技新应用产品的出现,都是无法预测的,比如当下在全球受到追捧的ChatGPT,之前没有人想到这款应用的发展普及如此之快,以及未来将会如何演变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那么,我们如何思考未来的科技发展?王元卓以“智慧税务”举例说,税收大数据是极具价值的“金矿”,近年来我国在相关领域也开始实施布局,借助智能化升级,未来的征管、纳服、稽查、评估等业务处理形式或许也将发生变化。不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智慧场景也许远超我们的想象,难以预判太过遥远的科技发展方向与程度。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幻电影并不仅仅指向未来,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通过思考带有“历史感”的未来,为当下人们的生活带来想象的乐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王元卓 地球 太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23 绿通科技 301322 --
  • 02-23 联合水务 603291 --
  • 02-22 播恩集团 001366 9.32
  • 02-22 四川黄金 001337 7.09
  • 02-21 一彬科技 001278 17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