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讯 业绩“变脸”?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5日早间,已有近3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其中有10余家上市公司进行业绩预告的向下修正。
为何业绩预告发布后又“变脸”?来看看这些上市公司都有些什么理由。
记者发现,在业绩预告向下修正的上市公司中,有不少都把原因归咎于测算统计或输入失误。
2月14日晚间,正业科技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此前正业科技预计2022年净利润盈利2713万元至2960万元,修正后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7340万元至1.02亿元。
正业科技对业绩修正原因进行了说明: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对预期信用减值测试、资产减值测试、商誉减值测试开展深入细致的分析与复核,导致对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准备、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的预计不够充分。
无独有偶,因类似原因失误的上市公司还有海源复材、正元智慧等。
海源复材公告称,业绩预告修改是因工作人员疏忽,导致前次业绩预告中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数据填写错误。
正元智慧表示,公司经核查发现“业绩变动原因说明”中营业收入、期间费用增幅百分比输入有误,相关内容需要更正。
此外,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因官司支出新费用、原预告内容不符合规定等原因对业绩预告进行了修正。
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根据法律法规、本规则及本所其他规定,及时、公平地披露信息,并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上市公司应当合理、谨慎、客观、准确地披露业绩预告,公告内容应当包括盈亏金额区间、业绩变动范围、经营业绩或者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动的主要原因等。
业内人士认为,业绩预告“变脸”不仅会影响市场稳定性,而且也破坏了制度的公正性。如若因业绩预告变动造成二级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投资者很有可能会遭受巨大投资亏损风险。并且,业绩预告“变脸”暗含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企业治理失效、经营活动无法产生持续的现金流、经营策略不当等。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审核制度。监管层面也需要加强监管,对出现重大纰漏或频繁出错的上市公司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
记者郝咏琪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