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赵奕
2022年5月,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时光回溯至四年前。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及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同时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由“7”到“3”,除了聚焦数量和个头的转变,从更深层次来看透露出怎样的信息?为何采用组团式发展?规划的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承担着怎样的责任?5月30日,西南财经大学智库CEO兼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西南财经大学智库CEO兼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
“这是四川省的优选路径”
汤继强认为,从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可以看出,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经历了四年激烈的竞争,如今确立建设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加上之前确立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意味着四川“一主三副五区协同”的经济格局、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此外,党代会报告中还提出了今后五年四川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的目标。
“要实现8万亿的奋斗目标,谋划省域经济副中心是四川省的优选路径。”在汤继强看来,这是基于四川在巨变时代所处的特殊战略枢纽地位,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布局。这也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的延伸,并结合四川省实际省情作出的科学判断。
为何是优选路径?汤继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四川省无法忽视的现实。随着“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实施,四川省市州经济快速发展。但官方数据显示,成都作为内陆地区发展的主干城市,2021年其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一,达19917亿元,为第二名绵阳的5.9倍。从比重来看,成都经济总量占比超过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可见,四川经济发展的“多点”逐步形成,但“多极”并不突出,省内区域差距明显。
放眼省外,汤继强也感受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虽然2021年四川省经济总量达到了5.3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但位居全省第二的绵阳,其GDP远不及同层次的东部沿海城市。他认为,“断层式”差距表明除了成都这个中心,四川省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担当省域经济副中心的角色。
“所以我们要壮大腰部城市的力量。”汤继强直言,要实现8万亿的奋斗目标,仅靠成都这个“头部”城市难以胜任,必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核心城市,也需要多个有力的副中心来拱卫这个核心,共同支撑起四川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
“独烛明而偶烛彰”
“独烛明而偶烛彰。”这是汤继强对省域经济副中心组团式发展的概括。意思是一支蜡烛燃烧光亮比较微弱,两支蜡烛一起燃烧才会更明亮。
“这是四川省的伟大创新,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汤继强表示,一个城市单独扛起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担子很难,但两个城市抱团,可以增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和联动,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他进一步解释,两个城市可在人才资源、市场资金、融资政策、区域交通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一方面,这符合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也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资源流动,使经济率先在省内活跃起来,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7个城市角逐,为何最终赋予这5个城市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使命?在汤继强看来,这是基于省内实际,综合各方考量得出的结果。
首先,省域经济副中心需拥有靠前的省内经济梯队档次。官方统计结果表明,这5个城市2021年的GDP同比增速均超过8.2%的全省平均增速。其中成都处在四川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绵阳和宜宾处在第二梯队,南充,泸州和达州位列第三梯队,较强的经济实力是参与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奠基石。
同时,还需拥有较为突出的产业优势。汤继强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成为时代主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产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牌子’‘面子’国家已经给了它。”汤继强举例,绵阳科技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有优越的产业基础。而宜宾近年来也不断集聚科教资源,反哺城市转型,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一跃成为新兴战略型城市。此外,南充也将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三大发展战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提供产业支持。
此外,城镇化水平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官方数据表明,绵阳、南充、泸州、宜宾城市人口均已突破百万,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较大,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较强,被赋予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重任也在情理之中。
统观组团式发展内核,汤继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绕不开的话题。“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任务的提出,对这个圈太有影响了。”他感叹道,绵阳、泸州、宜宾、达州和南充5座城市,都涵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的15个城市范围之内,它们抱团发展能够从整体上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一步发展。同时能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成德眉资要捆到一起,做大成都都市圈。”汤继强认为,成都都市圈也暗含抱团发展的理念。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6.4%。四川省统计局的分析显示,成都都市圈内“四圈”建设正在提速,协作共兴的产业圈、开放合作的朋友圈、快捷高效的通勤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正在形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以及成都都市圈都是抱团发展。”汤继强从专业的角度归纳,组团式发展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素匹配、市场联动、资源共享的理念和原则。
“全省一盘棋”
规划建设的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应承担什么使命?汤继强坦言,目前四川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这赋予了省域经济副中心促进区域平衡和充分发展的使命。他用“苹果效应”互换苹果来比喻区域间的优势叠加,“你我各自有一个优势,互相交流之后彼此就有两个优势。”
“全省一盘棋”是汤继强对解决四川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的期待。他认为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确立,能促进资源要素在全省范围流动,其中,人才流动共享是他较为关注的方面。
他从两个角度展开了思考。一方面,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确立可以吸引本地人才就近就便参加工作,一定程度上缓和当地人才流失、省内青年扎堆省会城市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其他城市高端人才也能以灵活的方式到省域经济副中心开展工作。
“有些人早上可以去外市上班,晚上下班又回到本市,人才的户口虽然不在当地,智慧和生产力却留在了当地。”汤继强构想,模糊掉了空间距离后,人才可在省内流动共享,这扩大了生产活动的交流半径。
人才流动也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在汤继强看来,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优越区域更容易形成产业经济聚集。区域经济活动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传导到整个大区域交通干线上,借助交通干线传送作用,实现区域内外间的产业经济联系。
他进一步补充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使每个地方都能发挥自己的长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交通条件优化的条件下,四川可以通过政府鼓励,市场主体进行综合施策,进而从各方面对这几个副中心提供保障,也让副中心更多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